荐读九江丨江涵九派 文脉千年(下)

11月16日 08时 阅读 28767

image.png

江涵九派 文脉千年(

■ 江汉民/文 李涛渊/摄

“九江悠悠万古情,古人行尽今人行。”(唐·顾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放眼今日九江,千年文脉正不断被激活,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520万九江人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乘风破浪,勇往向前。


鄱阳湖畔的田园山水

解读九江的精神图谱

(七)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中可耕田?”

当陶渊明信笔写下《桃花源记并诗》时,他就不仅仅是一位田园诗人,还是一位洞幽烛微、高瞻远瞩的思想大家。

桃花源里没有黄金宝藏,没有长生秘诀,没有绝代佳人,也没有刺激世俗欲望的任何元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神仙住在这里?不,神仙不可能住在这里,这分明是田园!“往来种作”“秋熟靡王税”,什么?神仙还要劳作?其理想仅仅是不交(超过负担的)王税?不,这不是神仙的做派,这分明是人间!陶渊明的伟大正在于此,他描绘了一个不是人间的人间,这里,人们愿意用汗水换取收获,愿意用温情维系人伦。这里,没有官府的盘剥,没有衙役的呼号,没有森严的等级(神仙是有等级的),没有种种束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由烂漫,纯朴厚道,多情冲远,快乐率真。这是一个多么平等、自由、快乐、理想的世界,这是陶渊明在极度贫困孤寂面前仍然坚守的一方净土,是他笔下快乐、清澈的源泉,是他心中的珍藏和秘密,难怪他写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何处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

其实,桃源,不是靠等待,而是靠劳动;田园,不是靠躺平,而是靠双手。英雄的人民,愿意用汗水和智慧,创建桃花源。

考证《禹贡》《史记》等典籍,给我们一个印象,那就是魏晋之前,在九江这块土地上,稻谷、水产、金属冶炼都很有名,只不过,比起中原来,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水平并不算高。

西晋覆没,东晋建立,永嘉南渡的一段时间,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九江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据《晋书》,“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流人万计,布在江州”。刘胤“大殖财货,商贩百万”。虽然北人不习种稻,但农民最讲实际,最爱学习,他们与当地原住民一道,围湖作堰,开垦田地,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农业渐趋发达,粮谷充实。

千年一瞬,沧海桑田。九江的兴衰还与鄱阳湖的变迁息息相关。

古有彭蠡泽,原本在大江之北。汉代以后,由于长江主泓道南移,阻碍了赣江水系的泄流,彭蠡泽转而向南扩张。与此同时,古彭蠡泽不断萎缩,分裂成若干湖泊,演变为当今的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等,在晋代,统称为雷池。两汉及晋,彭蠡泽的江南水域还仅限于罂子口(今庐山市城东,汉晋时赣江流注彭蠡的交汇口)以北至湖口的狭长地带。南北朝时期,彭蠡泽迅速向南扩张,水域已达今松门山附近。隋代继续向南涨至今鄱阳县城附近,抵鄱阳山,始称鄱阳湖,鄡阳平原基本被淹没。唐宋时期,鄱阳湖继续南侵,并担石湖。明清以来,水面继续拓展,使入湖水系下游溺水形成湖汊,如军山湖和青岚湖等。

中国农民非凡的坚忍在此时表现出来。失去了湖区的田地,就开垦稍高的丘陵垄口,水田变成了泽国,就养鱼捕虾,河道变成了大湖,就泛舟运输。可喜的是,至唐朝,人们已经有了更好的生产工具,有了更多的水稻耕作经验,有了江东犁、牛耕、水车、大型铁器和复种间作技术,加上唐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及气候变暖、江南地区雨水丰沛,更重要的是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肯将汗珠摔八瓣的精神,九江的农业(包括渔业、副业和水运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

安史之乱爆发后,九江经济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继续发展,原因是战火尚未燃及这块土地,更重要的是,又有了新的大量移民的到来。正是当地土著与外来移民一道,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胼手胝足,艰苦奋斗,九江经济得以恢复与高速发展。

唐代的文人士大夫记录了九江经济的繁荣,独孤及说:“每使臣计郡县之财入,调军府之储峙,玺节旁午,羽书络绎,走闽禺而驰于越,必出此路,而防虞供亿,功倍他郡。”权德舆说:“由是九江之西,岁用大穰。”韩愈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自此之后,包括九江在内的江西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粮仓。新中国成立后,江西一直是水稻主产区和粮食输出地,为全国粮食供应、大规模建设、救灾、备战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共青,位于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1955年,一批上海青年志愿者来此垦荒,几代共青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用青春和汗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荒滩上建起了一座新城。

棉船,是位于彭泽县长江江心的一座岛屿,方圆约104平方公里。棉船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赢得了“全国产棉第一镇”的美誉。

袁隆平,九江人民的优秀儿子。他怀揣“禾下乘凉”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经历无数次失败,流着数不清的汗水,终于攻克杂交水稻技术难关,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为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并推进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实现了1600年前陶渊明的夙愿。


(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月明如水,轻浪拍岸,一叶扁舟,来到湖口石钟山下。

这是要干什么?

原来这是苏东坡与儿子苏迈,他们想搞清楚到底为啥叫石钟山。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这样身临其境、以身涉险、一探究竟者不多。

苏东坡做到了,于是写出《石钟山记》。

好奇,探索,是创新创造的基础。千百年来,在九江这块热土,人们敢为天下先,创造出许多“第一”。

商周时期的瑞昌铜岭遗址,比黄河流域最早的中条山铜矿遗址早了1000年,得坐“第一把交椅”。

三国时期董奉的杏林,成为中国中医药符号。

东晋慧远的《庐山记》,是庐山最早的地志,也是最早的山水游记。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山水画论。

庾楼,是天下名楼,“名与天壤同者”(宋·滕宗谅《与范经略求书记》)。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中国第一部笔记小说。

唐代,浔阳城的湓水酒,是享誉全国的名酒,与乌程若下、剑南烧春相提并论(唐·李肇《唐国史补》)。

茶圣陆羽认定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唐·张又新《煎茶水记》)。

宋代,分宁双井茶是为“草茶第一”(宋·欧阳修《归田录》)。

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总成交价高达4.368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新纪录(新华社)。

白鹿洞书院,是为“天下书院之首”(明·王祎《游白鹿洞记》)。

清末民初,李德立开辟庐山牯岭,使牯岭成为一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避暑胜地。

1913年,李烈钧在湖口发动“二次革命”,打响讨伐袁世凯的第一枪。

1915年,宁红工夫茶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甲级大奖章(比金奖高两个等次)。

1916年,南浔铁路竣工通车,为江西第一条铁路。

1927年,经过英勇斗争,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了第一次收回租界的胜利。

1927年,在修水,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1938年,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于南浔铁路以西山区战场,重创日本军第101师团与第106师团,被称为“万家岭大捷”。

1972年建成的柘林湖水库(庐山西海),库容高达80亿立方米,是目前亚洲库容最大的土坝水库。

1980年,电影《庐山恋》上映,其中一个镜头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第一吻”。庐山恋电影院于2002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连续放映同一影片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的影院。

1994年,鸭鸭牌羽绒服荣获全国最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

2018年,星火有机硅厂生产的有机硅单体年产能达到50余万吨,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

一次次的“第一”,是一串串足迹,展现了九江人努力奋斗、勇于争先的斗志和毅力。


(九)

“南望庐山千万仞,共夸新出栋梁材。”(唐·刘禹锡)

唐代诗人王贞白写《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正因为深知读书的价值、生命的价值,九江人将读书、勤奋刻进了基因里,书卷之气在匡山蠡水间积聚流转,最终弥漫至九江大地的屋舍和人心。

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千年回望,无数百姓用汗水建设九江、书写九江、守护九江、弘扬九江,无数先贤用心血为九江出力、为九江扬名。

汉末,周瑜驻扎柴桑多年,屯垦种粮,习练水军。他不畏强暴,在柴桑鼓励孙权与曹操抗争,以区区五万众,抗击号称八十万的大军,“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是以柴桑一议,从此天下三分”。

吕蒙,少不更事,被人称为“吴下阿蒙”。在担任寻阳县令的9年间,他开始发奋学习,“笃志不倦”,终于成为一代名将,演绎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传奇。

东晋陶侃,出身贫寒,矢志读书,自谓“当惜分阴”,从而“笔翰如流”,在门阀政治时代,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为气魄最大、品格最高的东晋名臣,成为第一个载之于史册的九江本土名人。

温峤,曾刺江州,目光敏锐,对地理深有研究,将江州治所从江北移至江南,开启了江州江南发展的新篇章。

庾亮,也曾任江州刺史,热心兴办教育,提携人才,为相对薄弱的东晋文坛带来了活力,后来江州人将一座楼命名为“庾亮楼”,一条路叫“庾亮路”。

王羲之,曾任江州刺史,官场上不孜孜以求,书法上却勤勤恳恳,最终成为伟大的书法家。

唐代狄仁杰遭酷吏诬告,由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贬为彭泽县令,但他没有颓废,而是脚踏实地了解民间疾苦,转而认真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最终成为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成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元结曾移民江州瀼溪,关心民生,在九江写《大唐中兴颂》,开新乐府运动之滥觞,发古文运动之先声,成为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文学大家。

南唐将领胡则,面对宋军入侵灭国,血性抗争,死守江州四个月,最终城破遭遇“无噍类”屠杀,让人铭记改朝换代暴力之残酷,昭示和平之珍贵。

宋代周敦颐,入仕在九江,卜居在九江,终官在九江,归隐在九江,长眠在九江。他的《爱莲说》,既是一曲美的赞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对宇宙天地和儒家学说深入思索,成为理学鼻祖。

江万里,都昌人,创办吉安白鹭洲书院,官至相位。元兵渡江南下,江万里英勇不屈,一家人在饶州投“止水”而亡,以身殉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

岳飞,曾开司于江州,葬母于庐山。他秉承“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理念,率领“岳家军”奋勇杀敌,所向披靡,令金军闻风丧胆,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千百年来,岳飞一心报国、收复故土的拳拳爱国之情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余玠,分宁人,南宋末年入蜀主政,大改弊端,整顿军政,因地制宜修筑大获、钓鱼城等,创建了依山傍水、耕战结合的山城防御体系,为稳定西南战局、支撑南宋王朝抗战,起过重要作用。不久,蒙古蒙哥大汗在钓鱼城被守城武器矢石击中后去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明代劳钺,德化(今九江市区)人,在湖州知州任上,兴府学,剿湖匪,纂府志,修水利,治蝗灾,“勤慎梗介,政多恺悌”,卒于任上,被湖州人民请进了城隍庙,尊为保护神。

清代陈宝箴,义宁(今修水)人,官至湖南巡抚,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陈宝箴及其后代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等,被称为“陈氏五杰”。

由于史料阙如,历史上无数的普通人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幸好,还有个别底层人物被记录了下来。南宋王明清《挥麈录》载:九江石匠李仲宁开了一间“琢玉坊”,官府将他召来,要他去刻“元祐党籍碑”。李仲宁委婉地拒绝了这份差事,他说:“小人家里原来很穷,自从学了雕刻,这些年有很多人请我将苏轼、黄庭坚的诗文刻成石碑,才得以温饱。今天官家要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奸党碑’上,我实在下不了手啊。”结果,官府没有为难他,让他回去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九江大地,不仅有大人物的纵横驰骋、尘世繁华,更有老百姓的辛勤劳作、人间烟火。宏大叙事固然可以在历史片段上闪烁其华,而具体和微小的坚守与抗争才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根源。

这就是九江人,善良,勤劳,义气,坚韧,有热血,有干劲,能吃苦,能干事,热爱和平,敢于斗争,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九江大地,灵秀,丰盈,包容,厚重,这是一方舞台,吸引着无数的人们来此演出和观看,或朴实无华,或精彩绝伦,或只做看客,或投身其中,汇成了永不落幕的历史大戏。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