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那些事儿
□ 欧阳小环

幼年时,跟着大人走亲戚真是件令人期待的赏心乐事。亲戚家的炒北瓜籽、葵花籽香喷喷的满口生津,还有同龄小伙伴们约起来打枣摘梨捕蝉……不亦乐乎!
我的姑姑家是张家山屋场上较为殷实的人家,芝麻炒板糖,那叫一个软糯香甜满庭芳。爸爸和姑姑自幼失怙,兄妹俩惺惺相惜,感情很深。爸爸说在姑姑家作客不必拘束,但也不可放肆,亲家婆婆还健在呢,进门要恭敬喊:“亲婆,看您来了。”亲婆慈祥地摸着我的头说:“妹真乖,又长高着。”当年粮食紧缺,毕竟麦芽糖是个稀罕物,是用来待贵宾的。
亲婆帮姑姑打下手,一桌子好菜,辣椒炒小干鱼、薯粉卷子、腊肉蒸萝卜丝、丝瓜鸡蛋汤、豆角茄子等及刚从咸菜坛摸出来的水灵灵的红辣椒片和脆脆的萝卜条,满满一桌很丰盛。但亲婆却说:“冇(没有)菜,秃饭呷饱(白饭也要吃饱)哈。”我知道这一桌子菜已经是主人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是啊,“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冇菜,秃饭呷饱。”虽说是一句客套话,却也是主人谦虚、热情好客的体现。幼年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暗自思忖,要是天天这样该是多么幸福啊!
农村一个会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餐桌上的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下饭菜是不缺的。春天的芥菜、雪里蕻制作霉干菜,是蒸腊肉的绝美搭配;夏秋季是蔬菜瓜果的旺季,也是家禽长大、下蛋的时节。需要及时将多余的瓜蔬晒干或腌制,以方便贮存。如:干辣椒、干豆角、干茄子等。秋天的红薯不便久留,可榨汁洗粉,是制粉丝的好原料;冬季萝卜、包菜可腌可晒;平时街面上廉价的小鱼小虾买来晒鱼干……待到三四月青黄不接时,饭桌上依然有荤有素。我的姑姑就是这样一位贤良能干、会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仍然没有菜市场。机关单位的家庭主妇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工作之余自种菜地,自养小鸡,夏夜去太平河浅滩捞虾、钓鱼,往往收获满满。邻里相助调剂,细水长流,备急备荒,因此四季三餐从没发生过餐桌上断菜的现象。把一个捉襟见肘、紧巴巴的生活硬是过得风生水起。可见餐桌上的文化也是“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治家、家训、家风的体现。
我辈人自幼受父母耳提面命,懂得些待客礼仪重要性。父亲常说:人到齐了,长辈先动筷子才能动筷子。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主动给客人盛饭,吃饱了要对客人说“您请慢用”……养成良好的餐桌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幼小教起。有次弟弟一边吃着饭,一边玩着自制的弹弓,饭粒洒落在桌上,被母亲狠狠地敲了“一丁杠”,不知所措的弟弟委屈地噙着泪花,不敢哭出声来。
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有些家庭溺爱孩子,尤其是餐桌上的宠溺。孩子在餐桌上随意扒拉菜肴,弄得杯盘狼藉,随意糟蹋粮食,说他几句就大哭大闹,奶奶、外婆无可奈何,只有百依百顺。这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正确引导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餐桌上的礼仪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从点滴做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很重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要对“粒粒皆辛苦”存敬畏之心。
21世纪,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红白喜事办酒席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省心省事多了。厨师是当地烹饪高手,煎炒烹炸样样精通,用最普通的大众食材做出上等美味。正如袁枚所言:“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主事人将一切安排妥当,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充分体现了家族团结和谐、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木甑蒸饭,铁锅炒菜,炊烟袅袅,饭香菜香氤氲了整个屋场……
天红老家的人说“焙酒”,就是东家办宴席;说“喝酒”就是客人吃宴席。比方说儿子结婚:“我家大崽正月十六圆房,要焙酒,嗯侬要来喝酒哈。”于是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因此赶上喝酒,老老少少表现得非常积极、非常开心。酒席温馨、慷慨的标志是客人食欲有满足感才能传达出东家的舍己待客的诚意。“呀嘎勒,今朝的酒焙得委实舍髙”(哇塞!今天的酒席办得非常丰盛)。另一位则压低声音说:“嗯哪比得上xx家的,焙酒当天其女婿大清早就开车到九江买海鲜,中时喝酒就尝了海鲜。”“其家好啊!儿子硕博连读,再苦六年就彻底翻身啰!”邻桌的老倌感叹地接过话题说:“也未必要读那么多的书,某某家俩女儿在外创业当老板,在老家盖了洋楼,在城里买了几套房,父母都接去享福啰。”“是啊,只要身体好,莫懒,日子还是好过的。”趁着酒醉菜饱,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妇女们议论得最多的还是谁家餐桌上的那些事儿。男宾客们意犹未尽,一边吃菜一边举杯互相敬酒。
我喜欢故乡的农家宴,不光是物质层面上的丰盛,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愉悦。它是挥之不去的一道美丽风景,值得我永远眷恋。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