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娘屿原名浪岗岛,她既是个“东边放屁,西边也能闻到臭味”的小岛儿,也是个常被官兵们口头改名的地方。
一说起浪岗岛,水警区上上下下都知晓她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远。她地处东海的最东端,通俗地说,她就是我国东海方向最远的领海基点,有东海一号门户之称;二是小。要问小岛有多大,三个小山包加起来总面积才区区0.04平方公里;三是荒。她不仅是个孤岛,更是个荒岛,岛上怪石嶙峋,高低不平,没有一棵树,山坡上只有东一簇西一簇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在风中摇曳。
别看这地方不起眼,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就开始驻扎了一个海军雷达观通站,30多名官兵成了这里的首批拓荒人。当时,在这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小岛上生活,其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喝的淡水、吃的蔬菜食物和发电用的柴油等一切物品全靠从外地补给,这里还是有名的风浪区,官兵们的耳朵里整天鸣响着浪涛的撞击声,令人心烦意乱,疲惫不堪,“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成了这里最真实的写照。为此,有的战士提出:不如将浪岗岛改为浪啸岛更为贴切,更能形象反映小岛的现状。就这样,浪啸岛就慢慢在官兵们口中叫开了。
浪啸岛这个名字没有叫多久,岛上又新驻扎了一个海岸炮营。孤寂的小岛上一下陡增了300多名“海和尚”,顿时让小岛弥漫了一股人满为患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海岸炮营和观通站的官兵们立即意识到: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要体现团结二字。有的从小岛的三个小山包的形状上受到启发,于是兄弟屿这三个字不胫而走,而且也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岛上的官兵们觉得:该给小岛取上一个既响亮又大气的名字。经过大家推荐,层层评议,最终磐石岛成了大家的首选。
时光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风也吹到了磐石岛。小岛被首批安装了电视,流动图书箱内也多了些外国文艺书籍。一些阅读到《鲁滨逊漂流记》的战士们从书中获得灵感,提议将这个叫了近二十年的磐石岛改名为鲁滨逊岛。用他们的话说,岛名也需要与时俱进,既要能体现时代特色,还要能与国外文化接轨。
殊不知,这次改名活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充足,小岛的改名要坚持中国文化的特色,没有必要用洋文作噱头。
就在大家争执不下,互不相让,难以统一思想时,谁也没有料到,一个“美丽”的误会,竟让事情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转机,小岛不但拥有了一个新的鲜亮的名字,而且大家的认识也获得了空前的统一……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小岛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居住条件虽有一定的改善,但小岛浓雾多,湿气重是一直困扰守岛官兵的大问题,不少战士因被子湿漉漉的睡不好觉,还有的出现了烂裆等疾病。对于这些,水警区的首长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恰巧那时,市场上出现了电热毯。水警区首长立即拍板,迅速购买一批新上市的电热毯给小岛官兵送去。
虽说是接近七月份,岛上依旧雾气笼罩。有了电热毯这个新式武器,官兵们往日的烦恼一扫而光,纷纷提笔给亲友写信诉说部队的变化和首长的关心……
本来故事到此有了了结。没想到,战士的回信却在南方居住的许多家庭中引发了一场误会。他们想:这个大热天,用得着电热毯么?莫非自己的孩子脑子出了什么情况?于是,5个战士的母亲从不同的地方赶往了部队,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哟!
待她们先后赶到码头补给站时,很快就弄清了其中的缘由。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都显得格外亲热。几个姐妹一商量,既然到了部队,何不妨一起上岛去亲眼看看儿子?!
水警区的首长非常理解5位母亲的心情,当即决定派遣一艘补给船送她们上岛,并将消息通知了岛上。
老天诚心不作美,就在补给船即将驶入小岛附近海域时,海面突然刮起了风暴潮。海浪在翻腾奔涌,补给船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十分艰难。由于小岛没有固定码头,船长只好跑到舱里为难地说:今天看来是无法靠岸上岛了,只能请你们到舱面上与孩子隔海相见啰!
5位母亲尽管在舱里吐得精疲力尽,可听说儿子就在眼前,顿时不知哪里涌来的力气,一个个踉跄地登上了舱面。她们举目望去,雾气弥漫的小岛岸边,站着一群身穿白色水兵服的人。
突然,从小岛岸边的队列里齐声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呼喊:妈,我是小强,我想您!又一次响彻海天的呼唤:妈,我是柱子,我想您!呼喊声此起彼伏:妈,我是亮亮,我想您!小强,我是妈妈,我也想你……
隔海望亲的故事很快在部队流传开来,有位军旅作家闻后激动不已,连夜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个独幕话剧,剧名就叫“喊娘屿”。这部话剧在各部队巡回演出,场场爆满,广受欢迎,后来在上级文艺调演中还获得了特等奖。从此之后,小岛也习惯地被人们称作“喊娘屿”了,一直到部队从小岛撤防,这个名字就再没有改过。
(罗幸泉)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