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茶亭里的故事
■ 陈再阳
在庐山的山路上,驿道边,荒岭上,山垅里,散落着一座座材质不同,风格迥异的茶亭。这些亭子,或砖,或石,或亭,或棚,千百年来,演绎着一个个关于庐山茶的故事。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典籍,随我一起走进庐山的茶亭,一窥她身上的过往。
庐山含鄱口至栖贤寺一段山路,民国时命名为“渊明路”,是山南星子(今庐山市)往来庐山牯岭的必经之路。清吴炜《庐山续志》载:“行僧遇明,高邮人,构亭于欢喜岭,四时以茶汤供行人。”清查慎行《从万寿寺经百花园》诗有“隔林僧担卖茶归”。民国吴宗慈《庐山志》载:“息肩亭下,有余家茶亭”。
这条山道,是古人游玩山南山上的要道,也是山南民众供应牯岭果蔬鱼鲜的供应线。中国近代林业先驱、民国白鹿洞林场主任侯过的《庐山卖菜行》长诗写道:“半夜睡熟妻唤醒,挑担小菜上牯岭。天清月朗照人行,行到山麓鸡方鸣。此去高山一路斜,十里五里没人家。抛下菜担路傍歇,滔口清泉当茶喝。五步一息十步停,天明方到息肩亭。亭主甑中满稀粥,买得一碗聊充饥。气息喘急向上走,无端已到含鄱口。”
观音桥头有“天下第六泉”,也称“寒泉井”。民国著名学者、庐山太乙村的倡建者古直(字层冰)来庐山后,最初和广东军阀吴奇伟筑室隐居在第六泉后的成家畈。著名藏书家、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在《藏园游记》中记载:“1923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观音桥东坡上有古层冰楼居,向之借宿,入夜风横雨暴。古层冰结庐居此已三年,一妻一仆。在桥头设一茶亭,以待游客。室中图书满架。”
1921年2月,古直先生受好友侯过相邀来庐山,先在观音桥头第六泉开设一间茶室,以为营生之术,造成亏损,写下一首诗《余资生术,试营第六泉茶室,至竟折阅,慨然永叹》,其中有“提壶接宾侣,庶以善自名。人乖运见疏,淹留遂无成”句。在南洋种植橡胶的同乡好友郑道南闻其困境予以接济,古直写下《道南知余匮乏,远道相济,感为此诗》。后古先生移居万寿寺附近的土马楼。侯过推广庐山营林计划,邀集古直等广东军政界名流集资入股成立“万寿林业公司”,购买沿渊明路一线的山林(当地百姓反映芝山寺、十八股峦一带山林也被广东人购买)。古先生留有《腊不尽二日,子约到》诗,注曰“君抱兴林之志,与商明春林业计划,甚欢。”应该是因此运作得富。1922年夏,古直和侯过、丘哲、曾晚归、张爱松、熊素村、吴奇伟等粤籍人士在太乙峰下筑室建村。1926年7月,康有为来太乙村走访这些广东老乡,留下“太乙峰头太乙村,七人筑室各柴门”的诗句。
现在庐山东南的九星公路星子至高垄一段,基本上沿古代南康府至九江府的驿道走线。出南康府北门上官道,北十里至桃花铺驿站,三十里至甘棠铺驿站。两个驿站之间村落稀少,行旅无依。不知何时开始,有僧人在五老峰下设茶庵,方便过往行人。渐渐地此地发展成集镇,仍然以茶庵称其地名。至明代时,僧人筹得资金后,才在山腰建了海会寺。1949年后,这里开办庐山“共大”,开辟了大片茶园。周恩来、朱德先后来这里视察。周恩来称赞:“庐山茶也好,水也优,天下难以兼得。”朱德留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庐山市湖滨西大道七夕公园处的老地名县志记载为“覆盆石”,因湖边一块大岩石形如倒扣着的木盆而得名。但老百姓都称为“铺门石”,这地方以前有叫作“铺门下脚黄家”(铺门石田蓬黄家)的小村落,有供行旅歇脚的茶铺。据说这村出过两个进士,一个是明代尚书陶尚德的女婿。抗战时,这里是杨五庙阻击阵地的前沿,村庄被战火所毁,村民黄益林迁往钱家塄村西边的徐家垅(改称深港黄家)。1927年“星子暴动”的核心人物共产党员黄益顺也是这村庄的人,他的外甥王宪章是九江文史专家。从县城小西门、谭子垅(现污水处理厂处)过十里湖去德安县从这登岸,然后走钱家湖市巷口、华林横铺、横塘故里垅、泽泉观音桥。据卢铭佳回忆材料,1926年冬,星子县委书记卢英瑰和胡明虎半夜经铺门石徒步去往永修,尾随追踪的两名持枪白匪在铺门石侦得线索,一路赶至泽泉观音桥,被胡明虎制服。
清同治《星子县志》载:“茶亭,在县西四十里故里垅广佑庙左。国朝乾隆间,邑人胡南藩建。”古代的星子县以丫髻山为界,分为东、西二乡。丫髻山和黄龙山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故里垅”,是往来星子和德安两县的必经通道。现在的故里垅西连横塘镇,东连华林镇,已经少有昔日的往来行人。茶亭已不存,西庙仍还在。同治《星子县志》收录邑人曹龙树诗并序:“(序)茶亭在黄龙山之麓西山寺前。属通衢,无旅店。同里浔州府太守胡植堂先生,枕山临涧,建立一亭。捐田于寺,煮茶以饮行人。近年地颇不支。余复捐田助之重葺。亭成,人得饮憩焉。(诗)何必庐家七椀同,坐来两腋也生风。西山自愧西山露(《茶谱》载:‘洪州西山露,茶之最美者’),少与诸君解热中。”曹龙树是横塘新屋曹村人,曾任江苏沛县、桃源、如皋知县,著有《星湖诗集》,和袁枚诗文唱和。胡植堂就是胡南藩,官广西浔州知府九年之久,是《四库全书》馆总裁曹秀先的表兄,其村即以其字“楚雄”名为“胡楚雄家”。
此地至今仍称“亭子墩”“亭子港”。考古发现大屋宋村的亭子墩属新石器晚期村落遗址,距今6000年的星子先民炎帝部落就居住在此。大屋宋村其地在民国时都称作“柏树垅”,至今仍存千年柏树。故里垅的西庙和蛟塘的西庙一样,都供奉“祷雨辄应”的丰利侯王神。近年,故里垅桂家洼村民不知该庙来历,又新建了一座“风雷庙”。
古代庐山寺庙的僧人在接受香客供养的香火钱外,还以种茶和做香换取收入,维持生计。1936年7月5日,庐山管理局发布《管理各寺庙庵观收取茶费规则》,规定:“专供茶水每客收国币二角;茶水及点心每客收国币五角,满三客时第三客以上每客收国币三角。”并令警察署“将该规则五十份分别转发本山各庙主持悬挂。”庐山特产茶饼,即佐茶之饼,源自南康陈氏,晚清从姑塘传至九江西门口。
古代名人和庐山茶的佳话还不少。明代汤显祖就在归宗结茶社。清末湖南人易顺鼎隐居庐山三峡涧,曾将庐山云雾茶和六泉水送给武昌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按察使陈宝箴等要人。张之洞作《谢易实甫饷庐山茶蔌》诗有“远贻山蔌劝我尝,笋衣薄如春云香。苦茗堪伴晏婴菜,石耳亲试伊尹汤。”《谢易实甫再惠庐山三峡泉》诗有“江城炎燥闷无风,忽有甘泉药病翁。”陈宝箴《谢易实甫赠庐山泉》诗云:“廿年不践庐山径,读画因君系梦思。饷我新泉分瀑布,瀹将春茗助敲诗。清流合让支筇客,辟地须参面壁师。安得草堂容设榻,一瓯睡足日高时。”
庐山茶亭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一缕缕茶香,回味悠长。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