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上的竹筹
■ 陈建国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码头工人。20世纪70年代,父亲因身体欠佳,从码头装卸工调换成一名理货员。当我第一次来到九江港务局第二大队时,看到父亲工作的理货室放满了一个个木架子,里面插满了竹片。我好奇地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父亲说,这叫“竹筹”,是用于装卸货物时,计算数量的一种结算筹码。
竹筹是一种竹制的计数或凭证用具,历史上曾作为货币代用品、酒令工具和计算器具使用。其实,码头的竹筹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它用于码头装卸货物计算数量,以及码头工人装卸货物的劳动报酬的凭证。码头竹筹表现出两大功能,计数功能以及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
在码头文化中,有规避不吉利谐音。“筹”字同“仇”同音,有些码头工人忌讳“筹”字,将“竹筹”改叫“欢喜”,以表示吉利之意。
我的父亲于1945年从湖北省黄梅县来到九江谋生,在长江龙王墩码头成为一名码头搬运工。九江为“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又是景德镇陶瓷的集散地,水运发达,贸易运输规模较大。当时,货物都是以包装形式,吸引了很多为了生计来搬运的码头搬运工。搬运工从木船扛起一包沉重的货物,踏在颤抖的竹跳板上,艰难地一步一步登上长江岸上。将货物堆放在指定的位置后,货主会发给搬运工一根竹筹,拿到竹筹,搬运工会小心翼翼地将竹筹放在腰间的布袋中。等船里的货物卸完后,搬运工就将竹筹交给货主点数记账,作为结算劳动报酬的依据。货主将搬运工的竹筹统计汇总,并且与船主核对货物数量,如果无差异,双方签字确认。
我的父亲虽然身材瘦小,却要扛起200斤的货物。在日积月累的强力劳动中,他常常被重物压得吐血。长江枯水期的岸坡非常陡,一不留神,脚就站不稳,人与货物会一同滚到岸边,摔得鼻青脸肿。但是为了生活,每个搬运工都咬着牙、忍着痛从地上爬起来,继续扛包。
码头的竹筹,长约30厘米,宽约3厘米,一端尖,一端平。竹筹刻上码头地址和商号名称,并涂上不同颜色,以便防止冒领工钱。1953年,长江航运管理局九江港务管理局成立,码头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此时,竹筹不再是劳动报酬的依据,只充当装卸货物的计算工具。当时九江港的竹筹有两种颜色,红色、黄色代表装卸不同的货物,竹筹上刻有“九江港”三个字。
之前,竹筹是放在箩筐里。等货物装卸完后,再一个一个数竹筹,麻烦且费时。随着码头货物的增加,开始用竹筹架来汇总计算。竹筹架是用木条制成的,形状像小板凳,内有两排格子,每排隔断5个小格子,这样架子内共有10个小格子,每一个格子可插5个竹筹。一个架子插满了,就有50个竹筹,方便了存放和计算。
20世纪80年代末,九江港装卸提高了机械化,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减少了,小麦、大豆等大宗货物抵达码头,都以散装形式装卸。少数包装货物的装卸,按照“安全、规范、方便、节约”的原则,采取皮带机运送对接方式,按标准堆码,大大提高了计算准确率。从此,竹筹渐渐退出了九江港口的历史舞台,消失在长江涛声之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