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画中的浪井

8月18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0642

画中的浪井

■ 孙海帆

长江、龙开河、甘棠湖、庐山西海,“江河湖海”滋润着九江,浔阳是见过千年风浪的城市。

最大的浪头来自长江,而九江还有“最小的浪”,在直径只有0.59米的一眼清水中终年涛声依旧,“长江水浪打浪”,这就是位于老九江西园的千年浪井。

流传千年的故事里说,浪井为西汉大将军灌婴“主持挖掘”,因而又称“灌婴井”,而且井之浪与浔阳江风有直接联系,“每遇江涛汹涌,人闻井有浪声”,这一神奇的现象,使得浪井成为著名的水井之一。

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就神奇和好玩的事情吟诗作画,为此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的诗句,苏东坡的兄弟苏辙也有“胡为井中泉,浪涌时惊发”的感受,明代唐伯虎在《浔阳八景图》中还描绘了浪井的模样。有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站台”,浪井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九江重要的文物古迹。

20世纪70年代末,在自来水管铺设到每家每户之前,浪井更多的作用是为居民提供水源。从早到晚,到这里汲水、洗衣、洗菜的西园居民络绎不绝,这一场景在九江著名风俗画家陈尚秋的《九江老风情》系列画中得以重现。

陈尚秋的祖父是九江著名的老中医陈雨辰,是前清秀才。1949年后,陈雨辰曾担任九江第一届医师协会主席。陈雨辰多才多艺,书法丹青、琴棋书画都在行,这深深地影响了陈尚秋和他的父叔及兄弟。在《禅意书画集》自序中,陈尚秋写道:“余自幼受家庭熏陶,祖父诊余吟诗作画,父叔灯下临帖读书,在幼小的心灵中,耳闻目染輙以描摹学书学画为乐,长辈刻意对我加以培养。”陈尚秋创作的中国画《梅菊图》1993年入选《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彩墨画《周恩来总理在海会视察》荣获国家金奖,被授予“当代中国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卢青云 国画《浪井》(2014年)


周曙 写生《浪井》(2014年)

画作《浪井》是他《禅意书画集》中的作品。在题头,他写有“汉代筑城掘井,造福一方百姓。浔阳江上风大,浪井滋润人心”的诗句。

1979年,九江市政府拨款增建了一座半亭将浪井保护了起来。九江著名水彩画家吴西屏在这里画了一幅“现代版”的《浪井》。2013年,65岁的吴西屏“果断地弃商从艺,一头扎进彩色的天地里,操起画具,闷头钻研。”和吴西屏许多晚年新作的水彩画一样,他的这幅《浪井》也非常充实和愉快,画面上阳光明媚,绿树荫荫,水彩画的肌理很好地表现了弥漫在浪井周边的祥瑞之气。过往都成云烟,心情风平浪静,而他的故事也给许多追寻梦想的人以启示,这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多大年纪都不晚。


吴西屏 水彩《浪井》(2020年)

陈玲荣 油画《浪井岁月》(1998年)

陈玲荣的油画《浪井》画于1998年,是陈玲荣“九江记忆”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也是他内心深处浪井的投射。在作品中,时间消逝成为永恒,景深化解铸成碑石,色彩温暖体现乡愁,构图开放思绪飞扬,而这也是九江人的集体记忆。

陈尚秋 风俗画《饮水思源》(2022年)

如今,九江画家几十年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城市文化史料价值。九江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浔城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真实的模样。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