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诗彪
在赣北德安县中东部,耸立着一座巍峨连绵的山峦,就像天然屏障护佑着一方平安,这就是彭山。彭山平均海拔400米,是德安县的“革命圣山”,曾以“24年红旗不倒”(1925年~1949年)的革命传奇,成为诠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微观样本。其系统构成的“山地-村落-古道”立体防御体系,至今仍被军事院校作为游击战典型案例研究。
彭山山顶上,曾有一家远近闻名的私塾——补拙山房。青年英烈甘霖沛的童年与成长,都与这座山、这间书屋紧密相连。
补拙山房的睿智少年
20世纪初的德安县,虽然地处偏远,但文化底蕴深厚,书香弥漫。补拙山房远离尘嚣,它的主人名叫甘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甘枣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生活虽然清苦,却从不收穷人家孩子的学费,深受村民们的尊敬。
1904年,甘枣的儿子甘霖沛出生了。甘霖沛,号维清,字游龙,自幼便跟随父亲在书海中遨游,聪慧过人、才智出众。看到穷人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地主家的少爷却能坐在家里吃香的喝辣的,甘霖沛问父亲,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锦衣玉食的生活,有的人却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呢?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儿啊,这世间本就不公,但读书可以明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你要努力学习,将来有能力去帮助那些困苦的人。”甘霖沛听后,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状。
后来,彭山革命根据地建成后,补拙山房就成了赣北红军训练干部的校舍,承担着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职能。
1920年,16岁的甘霖沛凭借卓越的学业成绩,成功考入位于德安县城的沈毅小学。沈毅小学是由同盟会会员郭沈毅亲手创办的新式学校,不仅是一座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孕育进步思想的摇篮。校长郭沈毅坚定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革命主张,校内师生们思想异常活跃,充满革命的蓬勃朝气。在这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如潮水般交汇碰撞,激荡着每一个年轻的心灵。
踏入沈毅小学的第一天,甘霖沛就被这里浓厚的革命氛围深深吸引。课堂上,老师们不仅教授书本知识,更时常讲述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课余时间,学生们则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国家大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学校还经常邀请进步人士来校演讲。在这里,甘霖沛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925年,共产党员杨乐羊以教员身份悄然进入沈毅小学,秘密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甘霖沛被这种全新的思想深深吸引,积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深入思考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根源问题。一次,杨乐羊在城郊九仙岭阳居寺召开秘密会议,甘霖沛首次听到了“阶级斗争”“农民运动”等振聋发聩的词汇,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11月,杨乐羊在沈毅小学后方的毛宝琳家中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中共德安支部,隶属中共南昌特支。“农村贫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杨乐羊的这句话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深深触动了甘霖沛那颗渴望变革的心。他终于明白,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同年6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杨乐羊与胡德兰组织学生在县城罢课游行,抗议帝国主义暴行。甘霖沛带领宣传队走上街头演讲,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经过热心人的撮合,甘霖沛和张十八村的张家小姐结了婚。平时,霖沛在外学习奔忙,聪明贤惠的媳妇在家侍候公婆,养育两个乖巧的女儿。暑假回乡时,甘霖沛也从不闲在家里,而是脱下长衫,赤脚下田,与农民们一同劳作。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小伙计”。土豪们见状,讥讽他是“放牛秀才”“牧猪先生”,认为他自降身份,不务正业。甘霖沛却不以为意,回应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才是真正的寄生虫。
沈毅小学毕业后,甘霖沛考入九江沙河农业中学。他原本想以农业技术改造贫困落后的农村,但很快地发现这种单纯思想是错误的。农村贫困主要是政权和阶级的问题,在阶级敌人没有推翻以前,农村的贫困是不可能改变的。这时,学校已有共产党的活动,甘霖沛加入了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甘霖沛进步很快,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满怀热血 投身革命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目标直指北洋军阀控制的华中、华东地区,德安县作为南浔铁路(南昌-九江)沿线重要节点,成为革命与反革命势力争夺的焦点。这年夏季,身为共产党员的杨超从繁华的北京城返回家乡德安,肩负着秘密恢复党组织的重任。正值暑假期间,甘霖沛也回到家乡,他怀着满腔热血,主动与杨超取得联系。
这年秋天,甘霖沛在彭山广修寺召开农民大会,成立第三区农民协会,会员800余人。此后甘霖沛带领农协会员打击劣绅侵占公田行为,组织佃农集体抵制地主高利贷,在彭山、吴山等地组建农民自卫武装赤卫队。到1927年3月,全县农协会员达5000余人,并控制部分乡村政权。
1926年初冬,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共德安支部得以成功恢复,杨超任县委书记,甘霖沛因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念,被选为县委委员,并担任青年部长一职。此后,甘霖沛深入彭山、吴山等偏远地区,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发动群众开展清算庙产斗争,将那些长期以来欺压百姓的劣绅绳之以法,押送至农协公审。革命的火种也在彭山这片土地上悄悄点燃。至1927年初,县委已在彭山、吴山、青龙、西源等地建立16个党支部,党员增至140余人。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面对严峻的形势,德安县委在“五一”劳动节这一天,组织声势浩大的反蒋大游行。甘霖沛站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带领着大家振臂高呼,“农民兄弟们,反动派的屠刀绝不可能吓倒我们!我们要紧密团结起来,坚决斗争到底。”
这段时间,德安县国民党右派成立“清党委员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农运骨干。中共德安县委转入地下,决定以武装斗争反击白色恐怖。7月31日,县委在大西门外湴塘寺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南昌起义后的应对策略。与会人员意见不一,以童善斌为首的右派主张解散农军,释放被扣押的土豪,等待中央的进一步指示;甘霖沛与杨丕显等则坚决主张进行武装斗争,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绝不妥协。
1927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制定《秋收暴动计划》,要求德安等县发动农民武装起义。9月中旬,甘霖沛在彭山云水寺秘密组织农民自卫军,集结彭山、吴山、山湾等地农协会员4000余人,配备土枪、梭镖、大刀等武器,开始攻占德安县城,建立工农政权,切断南浔铁路敌军补给线。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调遣驻九江的机枪连乘火车赶来镇压,沿南浔铁路抵德安车站,从侧翼炮击农军。农军缺乏重武器,被迫撤退至彭山。这次暴动未攻克县城,但摧毁县郊多个地主武装据点,缴获枪支30余支,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形成南北呼应。
1927年11月,赣北工农游击队在朱家垄成立,提出利用彭山地势复杂、山林茂密、云雾缭绕等地理优势,实施“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游击战术,与山下敌人斗智斗勇。12月27日,县委书记杨超在南昌牺牲。甘霖沛协助沈建华恢复中共德安临时县委,他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根据当时上级党组织的安排,甘霖沛积极配合赣北游击大队开展工作。1928年元宵,甘霖沛率领队伍从朱家垅出发,到麻姑山、喻家山、葛洪山、彭山,铲除作恶多端的恶霸,没收其剥削来的财物。这场行动被称为“元宵暴动”。
彭山红旗 飘扬赣北
1928年3月,中共德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彭山云水寺召开,选举沈建华为书记、甘霖沛为副书记。会后,甘霖沛遵照江西省委指示,深入德安境内铁路沿线工作,向八里铺蓬工(即养路工)进行革命宣传,并在德安火车站成立党支部。
敌人对甘霖沛可谓是恨之入骨,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将他捉拿归案,挂出1000银圆的巨额赏金。然而,甘霖沛机智过人,行动敏捷。即使敌人使尽浑身解数,布下天罗地网,却连他的影子都摸不着。令人痛惜的是,9月,甘霖沛的大女儿被敌人抓去威胁不成将其迫害致死。甘霖沛在悲伤之后,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振作起来,继续投入工作中。
1929年3月,沈建华调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德安县委工作由甘霖沛主持。4月,甘霖沛正式被任命为县委书记。在甘霖沛带领下,德安人民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围剿”计划,使红色区域不断开拓。
11月18日早晨,甘霖沛从彭山老屋宋村去张十八村召开党支部会议。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十八师工兵营在秦洞靖卫团配合下,偷偷地从梁家山上彭山,对张十八村四面包围。这时,甘霖沛和其他同志工作到深夜,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听到外面狗吠声和紧急撞门声。
甘枣忙站了起来,摇了摇手,小声说:“没关系,你们走地洞出去。霖沛,我们俩换一下衣服。”大家迅速地往外走,甘枣则穿好儿子刚脱下的衣服,躲在床底下引诱敌人,以便让同志们跑得更远些。
敌人撞开门后,进入屋内,用电筒四处寻找。有一个团丁走到床边,用手摸了摸被子,发现还是温的,知道他们刚跑不久。另一个团丁发现床底下有人,便将甘枣拖了出来。
敌人问他是不是甘霖沛,甘枣镇定地回答是。敌人将甘枣五花大绑,押着他一起往山下夏家铺赶去。
反动头子聂锡光听说甘霖沛被抓住了,高兴得衣服都来不及穿好,便到办公室看究竟。一见到是甘枣,气得破口大骂。任凭敌人如何拷打引诱,甘枣始终没有吐出一点革命机密。最后,他们没有办法,就托人给甘霖沛带话,只要他肯投降,就立刻放了他父亲。
面对敌人的威胁,甘霖沛悲愤交加,心如刀绞。但他仍然坚定地选择了革命事业。敌人恼羞成怒,枪杀了甘枣。
甘霖沛强忍悲痛,带领赤卫队四处出击,先后摧毁了夏家铺、邹桥等地的靖卫团,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敌人对甘霖沛更加忌惮,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望洋兴叹。
甘霖沛喜欢留着整齐的短发,面容坚毅,五官端正,眼神沉稳深邃,神态庄重从容。他的生活非常艰苦朴素,衣服破旧,帽子都打上了不少的补丁。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经常居住在悬石绝壑之下。
一天,他站在石岩上,一手握着驳壳枪,一手攀着树枝,笑着问战友辛忠荩:“老辛,你是一个革命的诗人,你说我这像什么样子。”
辛忠荩笑着说:“从你那身破衣服来看像个穷人,从握着手枪来看,又像个战士。”
“你说得很对,我们就是代表穷人清灭剥削者的战士!”甘霖沛大笑道。
1929年11月18日的早晨,阴霾密布、乌云压顶。甘霖沛到彭山张十八村部署下一步工作。由于叛徒的告密,敌军再次迅速包围张十八。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甘霖沛毫无惧色,镇定自若。他手持驳壳枪,英勇无畏地带领队伍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身中数弹,鲜血染红了衣衫。但他依然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5岁的甘霖沛,生命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照亮了无数革命者的前行之路。
敌人为了炫耀战果,残忍地将甘霖沛的头颅悬挂在北门城头示众,企图以此来震慑革命群众,扑灭革命的火焰。他们却不知道,彭山的红旗,早已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成为不可动摇的精神象征。
甘霖沛牺牲后,乡亲们悄悄将张氏夫人和他的小女儿藏了起来。待事件平息后,张氏夫人转嫁给本村本房村民甘维奇,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安然去世。
1938年秋,赣北抗日战争拉开帷幕,彭山成为抗击侵华日军至关重要的战场。中国军队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军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交锋,整整七天七夜的时间里,枪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硝烟弥漫在整个战场,鲜血染红了整个山岗。英勇的赣北抗日游击大队队员,毫不畏惧强大的敌人,前赴后继冲上战场,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潮涌般推进,鲜艳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德安城的城头。甘霖沛等革命英烈虽然英勇牺牲,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铭刻在赣北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