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枪声背后的九江故事(下)
■ 涂开荣
“欢迎铁军”
——九江百姓修铁桥送铁军,积极拥军支前,支持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前夕,九江党组织积极围绕起义开展工作,协助成立国民党中央办事处,为南昌起义到九江的中共高层领导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提供服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障部队顺利到达南昌参加起义。南昌起义之后,积极宣传起义的重大意义。九江人民的革命行动,遭到国民党右派的疯狂报复。他们大肆拘捕和屠杀共产党人,九江党组织遭到重大破坏。九江人民为南昌起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当晚,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之策,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作出撤退的部署,指令武汉国民党中央常委兼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吴玉章,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林伯渠立即赶赴九江,“成立一个国民党中央办事处,以接应我们的同志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到南昌去继续参加革命工作。”第二天,吴玉章、林伯渠、邓鹤鸣等抵达九江,在中共九江市委和国民党九江市党部的协助下,吴玉章、林伯渠在九江市审判厅设立国民党中央办事处。办事处存在近半个月,其间接待了大批党内军内领导人和国民党左派重要人物,为南昌起义的成功举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领导人和贺龙、叶挺部队的到来,给九江人民很大鼓舞。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总工会、商民协会、九江县农民协会等革命团体,全力以赴做好接待工作和驻军生活安排。中共九江市委加紧宣传工作,市委书记袁玉冰在《国民新闻》上刊发文章,揭露汪精卫假左派、真右派的面目。共产党员、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高语罕应约为《国民新闻》给汪精卫写了一封公开信,“攻击他,揭穿他背叛革命的阴谋”。九江街头到处贴满反对南京、武汉政府,宣传共产党主张的革命标语,为起义营造良好的氛围。
南昌起义爆发前,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为阻止贺龙、叶挺的部队开赴南昌,派部队破坏涂家埠铁路桥,企图隔断南浔铁路交通。7月26日下午,叶挺、贺龙率部乘专列开赴南昌,行至涂家埠铁路桥时部队无法通过。时任永修县公安局长赵相禄是共产党员,起义部队找到他,请求提供帮助,他欣然应允,立即召集铁路工人、锯木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100多人,告诉他们说:叶挺、贺龙部队要开往南昌去,须赶紧将桥修好。工人们听到是铁军过河,大家都非常高兴,乐意为北伐先锋铁军服务,争先恐后地去修桥。工人们不顾辛劳,从晚上7时修到第二天早晨,一夜之间将大桥全部修好。当驮着大炮的马队和部队通过大桥时,工人们兴奋地忘记了疲劳,高呼:“欢迎铁军!”“打倒蒋介石!”战士们也欢呼:“工人阶级万岁!”“感谢工人同志的援助!”大家互相握手拥抱,最后依依告别。27日上午,专列顺利抵达南昌。
与此同时,南浔铁路沿线党组织还组织人员为路过的起义部队做好膳宿、粮秣供给等工作,许多革命群众也通过各种方式,像支持北伐部队一样支持起义军。南昌起义胜利后,消息传到德安,中共德安县委书记杨超和何奎光、袁亚梅、扶国权等县委领导组织宣传队深入农村,到处张贴“欢迎起义军”“打倒蒋介石”“打倒汪精卫”“工农兵学商团结起来,坚持斗争,举行武装起义”等标语,宣传起义的伟大意义,积极声援起义。
九江人民对起义的大力支持,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报复。7月29日,汪精卫到达九江,下午在庐山主持召开秘密会议,作出三条决定:严令贺龙、叶挺限期将军队撤回九江;封闭九江市党部、九江书店、九江《国民新闻》报,并逮捕其负责人;第二方面军实行清共。会后,九江警备司令部派出大批军警到工厂、机关、学校大搜捕,关闭各种革命机构,解散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土豪劣绅为国民党反动派刺探情报,带路搜捕,7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工农学生运动骨干被捕。8月9日清晨,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校场设立刑场,以所谓“颠覆政府,响应叛军”的罪名,将25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国民党左派人士集体枪杀,制造了震惊全省的“八九”惨案。
谈到“八九”惨案,几十年后,著名画家蔡若虹仍心有余悸,他的同班同学、市党部负责人、共产党员张如龙就是在惨案中被杀害的。张如龙曾邀请他创办《火炬画报》,并由他负责作宣传画。蔡若虹的家人托人报信叫他快逃,反动派正在追捕画报宣传画的作者。蔡若虹惦念着永世也不能再见的张如龙,想掩埋了他的尸体再走。他连夜赶往刑场。当时,烈士们的尸体呈一字形倒向一边,身上的衣服已破碎得不足蔽体。虽然是黑夜,蔡若虹依稀看到他们的眉眼唇齿,甚至连每一双瞪大的双眼中的黑白眼珠都历历可见。但他认不出哪个是张如龙。他的眼睛越睁越大,身体越抖越厉害,他的心随着风战栗起来。在家人的百般劝说下,他被迫逃往南昌。
“要他们立刻缴枪”
——聂荣臻、周士第领导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师在马回岭成功起义
8月1日凌晨,第一枪在南昌城响起后,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3000余人,胜利占领南昌城,南昌起义取得了伟大胜利。
与此同时,驻扎九江城郊马回岭和黄老门一带的四军二十五师的起义,也在紧张而秘密地进行着。
早在7月26日周恩来离开九江之时,专门指示聂荣臻到城郊的马回岭黄老门一带,策动第四军第二十五师起义,待南昌起义成功后,立即举行起义,将部队开往南昌,与南昌起义部队会师。聂荣臻立即赶往城郊马回岭和黄老门一带,与张云逸、周士第研究部署二十五师起义准备工作。二十五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由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扩编而成,共有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个团,共产党员较多,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由于师长李汉魂是张发奎的亲信,不倾向共产党,组织这支部队起义难度较大。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非常重视这支部队参加起义。
8月1日清晨,汪精卫、张发奎知道南昌有变,即电李汉魂做好周士第的工作。李汉魂电告周士第立即赶到师部,说有要事商量。周士第带着骑兵通讯员,从团部驻地马回岭催马赶到师部,先找到师参谋长、共产党员张云逸。张云逸对周士第说:“今天要注意……”话还没说完,李汉魂走了进来,寒暄以后,压低声音对周士第说:“总指挥(指张发奎)很称赞你,要重用你,希望你跟他走,不要跟共产党走!”他试图拉拢周士第,但遭到周士第的严词拒绝。
8月1日下午,根据周恩来与聂荣臻的约定,从南昌开来一列空车,聂荣臻、周士第知道南昌已经成功起义,于是决定二十五师立即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有驻马回岭的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全部,驻黄老门西南的七十五团三个营,驻马回岭以南的七十四团重机枪连。起义的部署是,部队利用下午1时睡午觉的时间开始行动,以打野外为名将队伍拉出驻地。七十五团三个营先走,七十四团重机枪连接七十五团,七十三团断后,下午6时以前全部到达德安车站附近集结。并命令如遇阻挠破坏起义者,坚决镇压,如遇追赶拦阻之敌,坚决消灭。
下午1时,起义各部队按计划向德安行进,由七十三团第一营担任后卫。当七十三团走到德安车站以北时,张发奎、李汉魂等带着卫队营乘火车追来,企图阻止二十五师起义。行至万家垄、邹家垄时,七十三团一营开枪阻击,张发奎、李汉魂仓皇跳车,狼狈逃回九江。但张发奎卫队营五六百人,全是手提机关枪,全副武装继续向南驶来。周士第率七十三团二、三两营,占领德安车站西北端高地,作好战斗准备。聂荣臻命令周士第:“要赶快解决这股敌人,你下命令要他们立刻缴枪。”周士第指挥部队包围卫队营,战士们纵身跃入车厢,端起雪亮的刺刀,到处响起“缴枪不杀”的喊声。在威武的起义军面前,敌卫队营五六百人全部缴械投降。经过政治宣传,其中大部分士兵和一部分下级军官参加了起义军。起义胜利后,张发奎和李汉魂杠起来了,张发奎责备李汉魂:“你的部队呢?”李又反问张:“你的部队呢?”两人非常懊丧地互相埋怨着。
第二天,起义部队全部到达南昌,与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周恩来高兴地对聂荣臻说:“行动很成功!我原来没想到这样顺利,把二十五师大部分都拉出来了。”到南昌后,起义部队继续称二十五师,编为十一军系列,由周士第担任师长。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后,这支部队在朱德和陈毅的领导下,在三河坝承担阻击任务,掩护主力向潮汕地区进军。南昌起义主力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转战粤闽赣湘边,领导了著名的湘南起义,最后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朱毛会师,这支部队也成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核心主力。
“我自江西来……”
——九江成为许多共和国将帅的重要革命起点
1927年的九江,聚集着许多革命的精英和骨干力量。从当年7月中旬开始,在九江筹备南昌起义时,中共五大选举产生的五届中央委员会45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16人到了九江;10名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有7人到了九江;临时中央常委5人除李维汉外,都先后到了九江。此外大批的革命军人云集九江,这里犹如革命的熔炉。驻扎九江的这些革命军人,在与国民党右派斗争中成长,经过南昌起义的洗礼,许多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在随之而来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党创立的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中,几乎都有从九江走出去的革命将士的身影。这些将士有的为了信仰而牺牲,有的在战斗中茁壮成长,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的英雄。以参加马回岭起义的将士为例,有参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著名烈士王尔琢;有参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著名烈士孙一中;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张云逸;还走出了聂荣臻元帅、周士第上将等一众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帅。
南昌起义老兵,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萧克,对在江西的革命经历充满着深厚感情。1927年7月他跟随叶挺驻扎九江城,担任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二营四连连长,赴南昌参加起义。后来他参与了井冈山、中央苏区、湘赣苏区的斗争。7年后的1934年初,他又亲率红十七师再次北上赣北的修水、武宁、九江县(今柴桑区)等地,担负破坏南浔铁路的任务,策应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这段难忘经历,写在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中。1969年12月,萧克将军来到永修县云居山“五七干校”,即兴吟诵古诗一首:“我自江西来,又回江西去。昔日草鞋行,今朝飞车遽……”在往永修的火车上,萧克将军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想起20岁时在九江奔赴南昌参加起义的情景,27岁时亲率大军北上南浔线的峥嵘岁月。他深情回忆:“江西是我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和一名军事指挥员的起点。”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十大元帅都有在九江革命的经历,这一殊荣只有武汉和九江两座英雄城市所有。1927年夏天,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贺龙、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陈毅、林彪在九江秣马厉兵,领导或参与南昌起义,九江成为他们革命生涯的重要旅程;秘密党员徐向前则在张发奎的部队里,驻扎九江,潜伏待命,后受党组织派遣,辗转到达广州领导广州起义;同年9月,罗荣桓带领崇通农民自卫军来到修水,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特务连,担任连党代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转战修水、武宁、瑞昌等县,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现在,武宁县小九宫还流传着他带领红五军修建红军桥方便百姓出行的故事。九江成为许多开国元勋和共和国将帅革命征程的重要起点。
“赣北之德安、修水、铜鼓,尚有相当基础”
——八一精神点燃赣北革命熊熊烈火
1930年4月6日,德安县田家河石鼓殿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德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大会代表和各方面负责人共有300余人出席,中央特派员子修,省委特派员、红五纵队第九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杨振林和团省委王巡视员到会指导,九江、瑞昌、星子(今庐山市)等县也派代表参加,数千翻身群众纷纷前来祝贺。会场设在田家河石鼓殿门前场地,在大门前设主席台,台前挂着“德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红布横幅,门口升起数面镰刀斧头大红旗。大会一开始,锣鼓鞭炮齐鸣,全体高唱国际歌。大会进行了选举,成立了德安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黎继友为苏维埃政府主席。“进入乌石门,山里一片红”,德安掀起了革命的高潮。
南昌起义部队尽管离开了九江,但在赣北播撒的革命火种,生生不息,呈现燎原之势。九江人民在八一精神的指引下,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相继爆发了秋收起义、铁石山起义、星子起义、杨祠起义、港口起义、茅垄起义、五九起义等数十起起义。1927年10月3日,赣北特委书记林修杰和参加南昌起义回到九江的徐上达等人领导星子起义。起义胜利后,部队撤至岷山,开辟岷山革命根据地。11月上旬,江西省委为加强对赣北武装斗争的领导,委派参加南昌起义的黄埔二期学员张源健来到岷山,创立赣北革命武装,领导武装斗争。井冈山上的毛泽东朱德也一直关注赣北革命形势的发展,“朱毛部派来曾克明同志,参加游击队负军事责任……”指导和支持赣北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岷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形势得到飞速发展。1930年,整个赣北革命形势高涨,各个县纷纷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德安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就是赣北最早由选举产生的苏维埃政府之一。中央巡视员子修向中央的报告中高度称赞赣北的革命形势:“赣北的政治形势是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九江所属农村几乎全在革命势力控制之下,革命势力已扩大到距离九江城七八里路……整个赣北地域是十分之七在我军手里,统治阶级已不能统治赣北的乡下。”
赣北的革命斗争,有力策应了井冈山、中央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正如毛泽东在其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以江西论,赣北之德安、修水、铜鼓尚有相当基础。”毛泽东对赣北革命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