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画报中的小孤山和石钟山
■ 钱星文 冯晓晖
日前,笔者购得一份英国画报原件,其中的两幅插图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外国人视野中的湖口石钟山及彭泽对岸的小孤山景象。
这份英国画报叫作《伦敦新闻画报》,1864年11月26日画报中刊登了一组题为《中国风景》(ChinaViews)的三幅插画,其中两幅分别为石钟山和小孤山,另一幅为南京的明孝陵。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1842年,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插图新闻周刊,也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插图新闻刊物。在摄影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该刊通过精美的木刻版画配合文字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读者呈现了关于战争、外交、科学、艺术以及海外殖民地的丰富资讯,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
画家弗雷德里克·勒布雷顿·贝德韦尔(1836年~1905年),英国人,1853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隶属水道测量处,曾参与“阿克泰翁号”和“拿骚号”等舰船在中国的官方勘测任务,作为皇家海军的军事人员和随军画家完成测绘和记录任务。
译文中写道:“我们呈现三幅中国风景图,由F.L.Bedwell先生实地写生并雕刻成图。第二幅图为小孤山景观,一座极为奇特的小岛,位于扬子江中。高约四百英尺(122米),除了一道石阶外,别无通路。山顶平台建有庙宇,几位僧人居住于此。第三幅图所绘为湖口的悬崖与庙宇,地处鄱阳湖入江口,其地貌异常独特。扬子江水在峭壁脚下拍岸,悬崖陡然拔起,高约两百英尺(61米)。崖顶建有一座小庙,庙中居有数位僧人。岩壁上的水痕清晰可辨,记录着每逢夏季山洪汹涌而至、水位急剧上涨到的惊人高度。”
在文章中,小孤山被称为 “The Little Orphan Rock”(直译为“小孤石”),后来它的英文名改为“The Little Orphan Island(直译为“小孤岛”)”。“Hukau”为湖口旧拼写。
《伦敦新闻画报》所刊的这两幅插图,是欧美19世纪末关于中国的“图说式报道”,具有较高的图像史料参考价值。那个时代照相术尚未完全普及,图说式报道多由画家手绘完成。即便拍摄了照片,也往往需由画师据照片画面手工绘图,再由雕版师制成版画,最终印刷于报刊之上。因此,有一批职业或非职业的画家、摄影师常年行走各地,记录风景与民俗,再由本人或更专业的版画师完成定稿。
在1880年现代印刷摄影技术普及之前,这类插图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同时又可能因画家的主观理解或艺术风格而与实景略有出入。
就这两幅插图而言,拟真度颇高。其中,小孤山图的山形结构与比例基本准确。根据画面透视判断,画师应站在彭泽县城的位置作画,因此小孤山的背景江岸为今安徽宿松县。画中可见,当时的小孤山仍为江中孤屿,北部水道宽阔。如今小孤山已与北岸相连,显现出“沧海桑田”的地貌演化。
小孤山自古以来隶属江西省彭泽县。其北部曾为古彭蠡泽,随着彭蠡泽的消退,周边陆地逐渐显现并扩张,这些新增的大部分土地仍为江西省所有。然而,1935年,为重新划定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原江西省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湖北、安徽两省。正因此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小孤山及周边区域遂脱离彭泽县的管辖。
1870年以后,小孤山的影像多由职业摄影师在海关人员协助下拍摄完成。
另一幅石钟山的插图在构图上更考究,山体轮廓与水线描绘颇为准确。虽山上庙宇飞檐略显夸张,但建筑群的布局比例合理,尤以画面右侧山腰一栋小建筑(疑为原太平天国军火库)细节逼真,极具辨识度。
小孤山和石钟山是长江九江段上最著名的风景,它们的图画、照片经常出现在近代欧美各国及日本介绍中国的书刊、画报上,成为长江的经典图景。两幅插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的刊印时间:1864年,九江开埠后的第4年。有可能它们是长江对外开放前最早一批描绘九江景色的西方图像。
大多数网站上介绍画家弗雷德里克·勒布雷顿·贝德韦尔在中国的经历时,仅简略地说他参加了英国海军在南中国以及辽东半岛沿海水域的勘测工作。但笔者发现,他还参加了英国特使额尔金伯爵于1858年率领英国舰队考察长江的行动,在舰队中担任绘画师。额尔金的场景之旅是外国舰队首次进入中国腹地的准军事行动,也是长江中游第一次有外国军舰驶入。随后,笔者发现了这两幅作品的原始版本,绘制于九江开埠之前,其中一幅与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中的差异很大。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