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浔阳江畔 “湿”意盎然

8月17日 10时 长江周刊 阅读 29184

浔阳江畔 “湿”意盎然

■ 徐红波

编者按:在近日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九江荣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标志着九江湿地生态保护成就获得国际认可,为江西增添了一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新名片。浔阳江畔这座因水得名的千年古城,成为了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典范,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九江答卷”。


湿地资源得天独厚

勾勒城市生态画卷

九江古称浔阳,集大江、大湖、名山、名城于一身,是江西省唯一濒临长江的城市,坐拥长江江西段152公里岸线和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面和湖岸线,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素有“天下眉目之地”的美誉。

九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有内陆滩涂、沼泽、河湖等7种湿地类型,湿地面积约30.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近四分之一,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湿地保护率高达63.68%。其中,152公里的长江最美岸线蜿蜒穿城,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域在此铺展,10个万亩以上湖泊、41个千亩以上湖泊星罗棋布,共同勾勒出以湿地为底色的城市生态画卷。

这片广袤的湿地不仅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贡献力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全球最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鄱阳湖每年吸引60万~80万只白鹤、青头潜鸭等水鸟来此越冬栖息,为全球98%的白鹤、95%的东方白鹳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越冬栖息地,是名副其实的“候鸟乐园”“珍禽王国”。这里也成为了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节点。

走进国际重要湿地——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珍稀候鸟的身影。据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级调研员王小龙介绍:“保护区共有鸟类391种,占鄱阳湖区鸟类种数的84%,占全省鸟类种数的67%。哺乳类31种、两栖类13种、爬行类49种、鱼类122种。底栖动物47种、浮游动物130种、浮游植物50种、昆虫226种。高等植物602种和变种。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动植物饵料为水鸟的越冬和栖息提供了基础条件。”

江豚,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在长江九江段,江豚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江豚在江面嬉戏的场景频频出现,长江流域再现勃勃生机。“过去很难看到江豚,近年来随着环境变好,看到在江中戏水的江豚已不是难事。”在湖口县,摄影爱好者周先生常常可以看到“微笑天使”江豚跃出水面的身影。

湿地保护机制创新

书写九江生态答卷

九江是一个以湿地为名的城市,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的记载,称为“九江孔殷”,形容江河水势盛大。九江的湿地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40余年来,九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保护之路。

九江制度创新走在前列,在全省率先出台《九江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颁布《九江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通过细化湿地管理职责,明确湿地保护修复途径,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的湿地管理工作,引领全市湿地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新阶段,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制,明确成员部门职责和工作会商、信息交流、联合执法等制度,形成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保护湿地的合力。将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状况等湿地保护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等考核体系及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内容,坚持督查考核、激励、评价一体化推进,压实各地各部门保护主体责任,做到以制明责,以制促治。

九江试点开展湿地资源运营机制创新工作。都昌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剑帆介绍:“都昌县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已完成了6笔湿地资源交易,既助力了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建设快速顺利实施,又开创了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新路径。”

九江湿地监测体系日趋完善,印发实施《九江市重要湿地生态预警方案》,建立起“市级能预警,县乡能响应”的重要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对全市重要湿地进行长期、全方位的监测,为九江市湿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湿地生态预警评价机制明确了在遇到突发性灾害事件时的具体防范和应对措施。2023年,鄱阳湖启动建设“江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具有数字孪生世界、人工智能识鸟、听音识鸟、声呐探豚、遥感面积监测、自动巡护无人机等多种监测手段,在鄱阳湖初步建立起了天空地湖一体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基本实现对鄱阳湖重点湿地区域的实时监测以及对湿地生态状况不良变化的及时预警。市域内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处、县级7处;共划建湿地公园1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1处;各级重要湿地11处,其中国家(国际)级2处,省级9处,全市主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均得到有效保护。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与国际鹤类基金会等组织、中国科学院湖泊研究所、南昌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连续23年开展鄱阳湖鸟类同步调查。目前,全市湿地动物有235种,其中鸟类186种,国家一级保护的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的小天鹅、白额雁等40余种;湿地植物102种。

九江市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加强湿地占用的“占前审查”“占用管控”“占后监管”,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区域的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对重要湿地进行长期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九江市林业局湿地和草地管理科科长陈奕融介绍,“2021年以来,全市共办理湿地占用数十起,补充湿地面积大于占用面积。通过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九江市采取近自然恢复措施,因地制宜对生态功能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据九江市林业局湿地和草地管理科工程师漆锋介绍:“全市历年共争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7亿元,累计完成农作物受损补偿2.5万公顷、社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小项目400余个,有效缓解了‘人鸟争食’的矛盾,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候鸟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九江,湿地保护不是简单的封禁保护,而是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九江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为全面落实禁渔退捕政策,九江市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高清视频监控、AI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快速高效实现对长江江西段水域全天候高清视频监测、违法行为AI智能识别与主动推送、执法巡护工作全过程闭环管理,让非法捕捞无处遁形。1.8万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上岸转产,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转型发展生态养殖,生活有了新奔头。在湖口县,退捕渔民组成的护渔队成了保护江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九江市始终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沿长江、环鄱阳湖“最美岸线”,特别是“长江最美岸线”工程,九江对152公里长江岸线进行了系统性生态修复,打造了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之歌”。

盛夏时节,置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只见江面叠翠流金、百舸争流,“黄金水道”活力迸发;江岸景美如画、游人如织,古韵今风尽收眼底。登高眺望,一条绿色生态长廊蜿蜒游动,万千新气象在万里长江间徐徐舒展。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建设正式启动。项目按照“千年文化、串珠成链,创意重现”的方式,以传承千年文脉为主线,以沿途文化景点为主体,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让“最美岸线”惠及百姓,让“湿”意长江悠然绽放。

九江建成39处湿地宣教场所,每年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百地千校万人”湿地自然教育等主题活动。23个民间保护组织活跃在湿地保护一线,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14万小时。为留住“长江的微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江豚保护中,白鱀豚基金会自2017年以来,联合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影像自然工作室,共同发起长江全流域征集“守护江豚示范学校”的公益项目。都昌县湖滨学校被授予江西省首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永修县吴城中心小学为江西第二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示范学校的授牌,旨在让孩子们传承这份精神,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守护鄱阳湖“一湖清水”,让鄱阳湖的江豚越来越多。

在这片湿地热土上,无数守护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鄱湖卫士”李跃、李春如便是其中的代表。时任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曾为守护候鸟栖息地,被偷猎者打断三根肋骨,被誉为“生态英雄”并获“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是鄱阳湖候鸟名副其实的“守护神”。“护鸟就是护家园”,是李跃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08年任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以来,他扎根鄱阳湖湿地一线,带领团队开展生态宣传、湖区巡逻、执法整治。他首创建设都昌候鸟医院,彻底扭转湖区滥捕乱猎、侵占湿地的乱象,有力保护都昌县鄱阳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候鸟医生”李春如,在40余年的护鸟生涯中救治了约5万只候鸟,为每只候鸟建立了病例档案,并为它们写下1700余篇诗词。2022年6月,李春如入选2022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名单。

“人水和谐、鸟鸣鱼跃”的生态美景,正随着一泓碧水奔涌向前。

湿地价值转换释放

共建共享生态福祉

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我市让湿地生态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九江市构建环庐山旅游经济圈、环庐山西海旅游经济圈和沿长江旅游经济带、沿鄱阳湖旅游经济带“两圈两带”全域旅游格局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围绕鄱阳湖、庐山、长江、浔阳城、庐山西海等世界级旅游资源,深耕山水特色、赓续千年文脉、臻于生态康养,实现湿地文化旅游产业与国际接轨,擦亮“休闲庐山”“康养西海”“候鸟鄱湖”“九派浔阳”四张国际旅游名片。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幸福巾口里、北湾半岛、宁州水乡等“农业观光+乡村湿地游”,吴城国际候鸟小镇、港口东湖、苍鹭第一村等“候鸟保护+乡村湿地游”等乡村湿地旅游模式引领全国,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近三年平均旅游人次达1.26亿,年均效益555.37亿元。尤其是2024年,九江市观鸟客流量达103.95万人次,旅游增收超3000万元,分别增长16%和30%。

近年来,永修县凭借鄱阳湖的生态优势与候鸟资源,在鄱阳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吴城镇,积极探索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当地遵循构建候鸟资源保障体系、打造候鸟经济承载平台、探索候鸟产业拓展路径的思路,扎实推进生态修复与候鸟保护工作,既留住候鸟栖息,又全力护佑候鸟安全,打响“观鸟”品牌。同时,推动候鸟经济与文旅、体育、研学、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候鸟 +”产业赋能。依湖而兴的永修吴城,成功开辟出一条人与候鸟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两山”转化新路径。吴城镇新增农家乐、农家客栈,培育鸟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镇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

湿地修复融入城市

构筑坚固生态屏障

九江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江湖塑心,双屏为底,多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相继实施赛城湖绿道一期、修水大洋洲湿地恢复项目、芳兰湖湿地公园建设等民生工程,打造一系列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休闲场所、观鸟点等湿地绿意空间,实现湿地保护修复成果普惠共享。并策应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开展小微湿地示范建设,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全市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有力恢复和完善了湿地生态系统应有的结构和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与湿地和谐相融。九江投资144亿元开展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98座码头全部完成污染物接收设施改造,实现了长江九江段船舶污染物“零排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让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市重现“海绵”功能。

对九江柴桑东湖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投入855万元,累计修复湿地面积556.53公顷,完成400余平方米青头潜鸭科普馆布展,高标准规划东湖观鸟区12.3万平方米。今年6月底,在九江市柴桑区的青栖湖湿地保护区,科研人员监测到32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雏鸟破巢而出,这极度濒危物种在九江的湿地家园里迎来新生命。

“青头潜鸭的‘家族扩容’,正是九江湿地保护成效的体现。近年来,九江以长江岸线整治为纽带,串联鄱阳湖生态修复、修河流域治理等工程,通过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举措,让湿地面积连续5年稳中有升,候鸟栖息环境越来越好。”九江市林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邹细阳介绍,“建成10个小微湿地示范点,实施447个小微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在鄱阳湖周边8个县(市、区)创新开展‘候鸟食堂’建设,预留2000亩稻田、藕田农作物作为越冬候鸟‘食堂’,为候鸟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我们将把湿地保护修复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全面强化湿地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洪峰调蓄、土壤保持、地下水补给、气候调节、碳汇维持等核心功能,为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生态区构筑起坚固的生态屏障,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九江以“国际湿地城市”的崭新名片闪耀长江之滨,将继续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湿地城市。

“鄱阳湖的碧波滋养着万千生灵,江豚逐浪、白鹤翩跹,构成动人的生态画卷。守护这一湖清水,既是九江的荣光,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九江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钟有林表示,“九江将以此次认证为新起点,持续筑牢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生态区的生态屏障,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市场化运作路径,不断提升国际湿地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九江方案’。”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