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钩沉)黄炎培与《中国名胜第二种——庐山》

8月13日 19时 阅读 31217

image.png

黄炎培与《中国名胜第二种——庐山》

■ 李 震

黄炎培(1878年~1965年),字任之,号楚南,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浦东)人,是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新中国卓越的领导人。1905年,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7年,他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1941年,他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第一任主席。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1945年7月访问延安,会见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由其整理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讲述了1945年7月1日至5日,由黄炎培、章伯钧、傅斯年等6人组成国民参政员访问团赴延安访问的经历和感受,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黄炎培一生中最为后世熟知的事件,是他与毛泽东主席曾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中,有过一场关于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精彩“窑洞对”,其影响在党史中具有深远意义。

1945年7月4日,黄炎培应邀走进毛泽东主席的窑洞做客,与毛泽东谈到历史周期率问题。他说历代统治者都逃不出兴衰治乱,循环往复的怪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毛泽东听后,庄重地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听了毛泽东的回答,十分高兴。他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与庐山的交集缘于两次教育考察。

1914年,张勋任江苏都督,黄炎培“耻与附膻之徒为伍”,辞去教育司长职务,任上海《申报》记者。

1914年到1917年间,他潜心研究国内外教育学说,考察教育状况,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先后考察了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平、天津等地。后又随中华民国游美实业团赴美国考察了几十个城市的学校,特别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其后,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四辑《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

1914年3月至5月,黄炎培首先考察了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考察日记以《考察皖、赣、浙教育状况之报告》出版。

1914年3月26日,在结束了对九江的考察后,黄炎培与同乡好友顾志廉、摄影家吕颐寿等一行三人由莲牯路步行登上了庐山,宿于牯岭胡金芳客栈。在庐山游览的四天时间里,他“周历诸峰,穷探胜迹,欢喜赞叹,莫可名状”。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仅在日记里记录了每日的游程和感受,还写有《回念庐山二绝》纪念这次难忘的经历:“晴云一片与山平,五老香炉为送迎。三月匡庐春似海,杜鹃花外杜鹃声。忽看一绿庵平畦,百日行程气不齐。春去浙源山下路,杜鹃红尽杜鹃啼。”

黄炎培此次游览庐山并非随性起意,而是经过筹划有备而来,“同游吕君天洲,携摄影镜以从,欲摄其真面目以公诸世”。他们计划拍摄一组庐山风光摄影照片,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名胜》摄影丛刊提供素材。

20世纪初期,随着“画意摄影”流派传入,中国许多摄影家拍摄了大量反映中国各地风景和名胜的摄影作品。1910年,在张元济、黄炎培、蒋维乔、袁希涛、蒋希召等文化界名流积极倡导下,当时最具实力的商务印书馆将大批拍摄于中国各地风景名胜的照片汇集成《中国风景画》等影集和风光明信片出版,内容甚为丰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风光摄影作品的流传,对激发人民群众热爱祖国河山,促进旅游意识的普及和提高人们对摄影的热爱与艺术鉴赏能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拍摄出版风景名胜影集,一时间成为热潮。

1914年,黄炎培考察皖、赣、浙三省教育的同时,就同时肩负着拍摄黄山、庐山和普陀山等地风景名胜照片的任务。1915年,由黄炎培编辑、吕颐寿摄影的《中国名胜第一种——黄山》《中国名胜第二种——庐山》《中国名胜第三种——普陀山》在上海出版发行,该套系列影集采用珂罗版精印,以中英两种文字说明。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成功,于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在旧金山举办世界博览会,也称“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商务印书馆从这套丛刊中精选出80幅照片,精印为《中国名胜》一册,由中华民国游美实业团作为礼品带往美国。黄炎培应邀作为随行记者访问了美国25座城市,考察了52所学校,同美国教育界、工商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同年,《中国名胜》又加印作为“第二次远东运动会”纪念品发行,对于推介中国风光和促进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4年,黄炎培还对庐山做过一次教育考察。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李一平,曾任国务院参事、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32年,他怀着“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在庐山“交芦精舍”创办了庐山乡村小学校。学校实行自治自立管理,注重修身教育与学用结合,一时“远近亲友及山下工农闻风送子女来学者踵接”,后又在山下星子县(今庐山市)开办了分校。李一平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体制得到陶行知、黄炎培等著名教育家的肯定与高度评价。

1934年,黄炎培来庐山参观考察了这所学校,对李一平大加褒扬。他的考察报告《一个无名的山村学校》在《中华教育界》期刊上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反响。

《中国名胜第二种——庐山》从1915年2月诞生迄今已有110年,我们不应忘记黄炎培与该书对庐山旅游的推动作用。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激发了知识分子阶层与青年学生对庐山旅游的兴趣,也间接推动了现代交通运输产业的诞生。正是在这一年夏天,九江大同汽车运输所成立,开通了从九江码头到庐山莲花洞的公路旅客运输。黄炎培曾有记载,以前人们上庐山,需要花半天时间坐轿,现在只需要半小时便能到达莲花洞登山处。至此,庐山旅游迎来了牯岭开辟后的第一次旅游热潮。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