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与时代新生
■ 张宝华
长江轻挽着庐山的云袖,鄱阳湖温柔捧起星子的波光。这座被诗意浸透的古城,自唐代起便以山水为砚、人文为墨,在时光的长卷上晕染出千年文脉的氤氲气象。当数字时代的晨曦漫过陶渊明采菊的东篱,九江正以更为灵动的姿态,完成从历史册页到未来蓝图的诗意转场——她既珍藏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千古绝唱,也酝酿着“数字矿冶复活千年炉火”的当代诗行;既延续着“弦歌不绝白鹿洞”的书院风雅,更书写着“智造工厂与非遗工坊比邻而居”的崭新篇章。
盛唐的月光曾在这里流淌成诗。长江与庐山合奏的山水清音里,九江迎来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座被长江环抱、庐山拱卫的城池,以其“一山飞峙大江边”的雄奇,成为盛唐文人精神原乡的具象图腾。李白五上庐山,在香炉峰前驻足的刹那,飞瀑如银河倾泻的壮美,不仅定格成“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更让九江山水升华为中国文人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坐标。当他把酒问月于浔阳江头,整条长江都摇曳着盛唐的月光。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浔阳江畔的琵琶声里,《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将个人命运的浮沉淬炼成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贬谪诗篇。他在庐山草堂题写的“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开创了文人隐逸与山水审美交融的生活范式——在这里,每一片云雾都是诗笺,每一声泉响都是韵脚。权德舆笔下“分明似画图”的九派浔阳,韦应物“日夕供文篇”的清辉灵气,共同编织成九江作为唐代文化高地的精神图谱。诗人们的足迹在庐山石阶上叠成诗行,他们的文字在鄱阳湖波光里酿成佳酿。这里的山水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文人精神的原乡。它是灵感的喷涌口,是心灵的栖息地,更是中华文脉在唐代最生动的注脚。
宋代的理学火种在这里生根,明清的商帮驼铃在这里回响。周敦颐在濂溪书院播撒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成为九江文化基因里最清澈的底色;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后制定的《揭示》,将儒家“明人伦”的教育理念化作千年学规,使这里成为“读书种子”的孵化器;王阳明在庐山讲学时,心学思想与云雾激荡出的“知行合一”智慧,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思辨的灵光。明清时期的九江,是商帮驼铃与戏曲唱腔交织的舞台。瑞昌剪纸的细腻线条里藏着市井烟火,德安义门陈的家训中刻着伦理智慧。当徽商的货船停泊浔阳码头,当青阳腔的唱腔回荡街巷深处,九江俨然形成“山水养心、理学立骨、商埠活血”的独特文化生态——这种多元共生的特质,让九江的文化血脉既厚重如山岳,又灵动似江水。
今天的九江,正以数字时代的魔法棒点化千年文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新的生机。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里,数字化技术复原的商周矿井让游客触摸到长江流域最早的青铜文明脉搏;琵琶亭通过声光电技术变身沉浸式剧场,《琵琶行》的诗句在光影中流淌成可视的乐章;白鹿洞书院的汉服古礼体验,让年轻学子在拓片与茶道中触摸传统温度——这些创新实践证明,最好的保护是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九江之夜”项目用戏剧、武术与数字光影演绎《敦煌飞天》,让千年丝路在舞台上重生;“春江花月夜”新春夜游将传统灯会升级为70分钟的沉浸式火花剧,力与美的交响让历史文脉焕发新生。红色旅游线路的整合提升,更让九八抗洪广场成为传承精神血脉的文化地标——当科技赋能文化记忆,当历史融入当代体验,九江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范式。长江之滨的“5G+智慧工厂”里,九江石化的数据流与传统工匠精神同频共振;修水模具产业园的“1+N+N”模式,在产业升级中守护着“匠心即文心”的古老智慧。工厂车间里的文化展陈、产业园区中的非遗工坊里的机器轰鸣声,跳动着文化的脉搏。白鹿洞书院论坛上,当代学者与朱熹进行着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宁河戏的唱腔与都昌鼓书的节奏在教室回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着新鲜血液。“红心护苗”寒暑期托管班里,孩子们在剪纸与茶艺中触摸文化温度——当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九江的未来便有了更生动的模样。剪纸《早市·地摊》的山花奖殊荣,舞蹈《瑶光赋》的荷花奖入围,网络文学《我们生活在南京》的银河奖加冕,九江文艺正以现代艺术语言诠释城市精神。纪录片《义门流芳》、报告文学《新长江传》等作品,则成为讲述九江故事的当代史诗。当传统文化遇上当代艺术,当本土叙事融入全球视野,九江的文化影响力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
从李白笔下的银河飞瀑到数字光影里的千年矿冶,从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到“九江之夜”的沉浸剧场,这座古城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着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
未来的九江,必将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文脉之光永远闪耀在长江之滨——因为这里不仅是地理的长江与庐山的交会处,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灯塔。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