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游九江》 教科书里的千年文脉
■ 闻 君
拿到《跟着课本游九江》一书,当晚我便倚在床头细细品读,两个多小时里,目光逐字摩挲书页,直至读完最后一行。这本由九江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策划,朱虹、冷兵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读物,以独特视角梳理语文教材中与九江相关的经典文章,俨然一部行走的文学教科书,将九江千年文脉,通过课本里的文字牵至读者眼前。
书中收录的21篇课文,编织成微缩的九江文学史长卷,仿佛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九江山水胜景图。溯源而上,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为九江文化铺就古朴底色,让田园诗意在岁月里扎根;唐代李白带着《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豪情而来,白居易则以《琵琶行并序》《大林寺桃花》《问刘十九》《遗爱寺》《庐山草堂记》,把浔阳秋夜、山寺春景、友人对饮等画面,渲染得细腻动人;北宋周敦颐《爱莲说》的清韵,苏轼《题西林壁》《石钟山记》的哲思,为九江文化增添了思辨与高洁;南宋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山水笔触,当代江祖凡《庐山云雾》佚名《庐山的云雾》《一张珍贵的照片》《大江保卫战》的写实与抒情,让文脉在时代流转中不断延展。从1935年入选的《庐山草堂记》,到2019年教材收录的篇章,近百年跨度里,这些经典如文化明珠,串起九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
排版设计的用心,让书本阅读体验更具层次。每篇文章清晰标注收录时间与课本版本,背景资料以图文并茂形式延伸补充,助力读者理解课文。不过略有缺憾,背景资料未设标题,初读时易误认成独立文章,需翻阅数篇才能明晰编者用意,若后续再版,或可调整优化。
听闻这些经典篇章已被改编成系列舞台情景剧,每篇独立成剧,借现代舞台艺术重新诠释。试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的农耕日常,会化作田间质朴的劳作场景;白居易《琵琶行》的江夜偶遇,能借光影、音乐重现浔阳江头的幽愁;《大江保卫战》的当代抗洪壮举,将以震撼舞台调度,还原热血与担当……这般创新,让课本里沉睡的文字,真正“活”成可观可感的艺术现场。
读完书,我忽生一念:何不将这些文章尽数背诵?从陶渊明的田园牧歌,到白居易的浔阳夜色,再到当代纪实文学,跨越古今的它们,是文学瑰宝,更是解码九江文化脉络的密钥。背下这21篇文章,好似在记忆里建一条贯通古今的文化长廊,一步一景,都是九江文化的流转与沉淀。
掩卷遐思,文字在心中构筑出立体九江。白居易笔下草堂的风雅,李白吟咏的飞瀑流泉,周敦颐钟爱的莲池清韵,都从铅字里跳脱,变得生动可触。这本书最珍贵处,在于让教科书的文字,找到了现实的锚点——当我们循着文字探访九江,会发现陶渊明的田园、李白的瀑布、白居易的草堂,都成了脚下可丈量、眼中可捕捉的真实。
当千年诗文成为城市名片,当文化记忆与现代表达碰撞,《跟着课本游九江》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九江,这座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正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向世人展现中华文明持久魅力。这里,每首诗是一幅山水,每篇文是一段历史,盼更多人来品读、体悟、传承,让课本里的九江文脉,在现实中继续流淌、熠熠生辉。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