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甘先生与廖记者

7月25日 11时 阅读 30663

甘先生与廖记者

□ 洪应龙


  1943年农历夏末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闯进彭泽县工委机关,要找工委书记。抗战时期,工委驻地和干部行踪都是保密的。面前这位不知是哪方神圣,工作人员一时不知所措。

  时任工委书记的廖挺恰巧从室内走出来,先是打量这位不速之客,突然伸出双臂,紧紧搂住他,激动地说:“是你,甘先生!”这位不速之客也激动地说:“廖记者,没想到能见到你!”

  原来,甘先生叫甘学良,生于1907年,本县人,1931年由同学李丹楼介绍加入党组织,1934年参加红军,参军前一直在浪溪操家垄、港下凌一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他身材颀长,穿长衫,戴礼帽,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叫他甘先生。在红军独立营,他是唯一的秀才,战士们亦称他甘先生。甘学良在独立营主管宣传工作,每到一地,写标语,编歌词,与宣传员一起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支援部队和苏区。廖挺当时是随军记者,两个文化人经常一起修改稿子,切磋诗词,廖挺称甘学良为甘老师,两人关系非比一般。一次反“围剿”,独立营被敌人包围了。夜黑如漆,天上没有一颗星子,他俩手拉手沿着河沟从里向外突围,已经跳出了包围圈,廖挺才说眼镜丢了,估计落在刚才休息的石头上。甘学良立即返回去拾起眼镜,在山下的河沟边与廖挺汇合,跑步追赶部队。

  1935年11月开始,随着红军北上,队伍转战到彭泽县天红、老山阳一带,幸存下来旳战士编入游击大队,此后,开始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战开始,游击大队改成义勇军,再编入新四军。到安徽后,甘学良和几个战士染上了黄疸病。当时,部队医疗条件差,他们被安排到老百姓家中养病。1943年初,准备归队时,老乡交给他一份介绍信,说部队已经转移。老乡转述部队首长的话:“不要寻找部队,身份证明和组织关系都写在介绍信上,回原籍参加抗日。”

  甘学良把介绍信递给廖挺,要求去皖赣边区曾小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廖挺见他身体还未完全康复,出于爱护,把他留在工委,继续耍笔杆子,具体职务是工委秘书。不久,甘学良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向廖要求多给他安排一些工作。鉴于他搞过两年地下工作,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又熟悉彭泽周边地形,廖挺决定压担子,让他兼任交通员。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为新四军购盐。那天,廖挺对甘学良说:“甘先生有几年没回家吧?”“离家七年回过一次,算来又有两三年了!”“这样,回去看看,给你个任务,为部队弄点盐,听说挺进十八团有的战士因缺盐抬不动腿,这样下去怎么打仗?”这件事刻不容缓,甘学良说:“廖书记,保证完成任务!” 

  甘学良家在日占区,鬼子林木联队驻扎在桃红山下的小屋陈,碉堡和哨卡就设在马路口。城东到小屋陈中间一段叫长岭岗,每天都有鬼子交叉巡逻。当时黄菊、五柳两个联保都归鬼子铃木联队管辖。鬼子在辖区颁发良民证,按户到指定地点马路口购买分配物资。甘学良从董家畈潜回甘家村,才知道鬼子对食盐药品管制特别严,一户一张盐票,由伪保长代领,一张盐票数额为一两。就是托关系恐怕也不一定能买到盐。方后悔在廖书记面前把话说满了,没给自己留余地。

  他向母亲打听朱先生的消息。朱先生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地方上有名望的绅士,外甥在伪政府任职。母亲说朱先生是好人,鬼子在马路口抓了两个陌生人,是他担保,把两人领回村,其中一个是望江来的生意人,一个是曾小春手下的游击队。母亲说朱先生本不肯为鬼子卖命,任伪职是另有苦衷。

  甘学良送给朱先生一包烟丝,朱先生很高兴,他托朱先生办张良民证,朱先生说没问题。甘学良投石问路,说:“老师,学生做生意亏了,想在盐上翻本,请老师出面弄点盐,不知老师肯帮忙不?”朱先生微笑说:“就知道大侄子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专程来看老朽。”“还是老师洞察入微。”朱先生从身上掏出一张盐票,说:“就三斤,是日本人孝敬的,多一两也没有!”甘学良一迭连声感谢。临出门,朱先生叫住他说:“大侄子,老朽知道你的底细,进了村,老朽保你周全,出了村就自求多福,老朽无能为力。”

  甘学良像个说谎的孩子被人戳穿了,浑身冷汗直冒,朝这位早年的启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三斤盐虽然可以交差,但对新四军游击队远远不够。甘学良正盘算如何再弄到盐。中午,饭桌上除了一盘过年才能吃到的煎鸡蛋,母亲还专门为他炒了一碗酸溜脆棒的腌豆角。甘学良问母亲:“这咸菜家中还有多少?”母亲回答:“不多,想吃再腌。”甘学良说:“没盐怎么腌?”母亲说:“这你就不知道,哪一个农家腌菜缸里没有陈年的盐水?为省盐,我家腌缸只添盐,快五年没断水。”甘学良不由喜上眉梢。

  吃过饭,甘学良在村里高价向各户收购腌菜、咸萝卜、咸豆角,切碎用坛装好带回去,既弥补了战士们食盐不足,又方便过鬼子的哨卡。据村人回忆,这年冬天,他还回来过一次,背走了两坛酸菜。

  甘学良接到第二个任务是从浪溪港护送张执一同志到军部履新。1943年秋,抗日战争到了最后的相持阶段,各抗日武装正在调整部署,积蓄力量,为以后的对日反攻作准备。原任新四军五师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张执一调军部任职,彭泽到何家大湾一段由彭(彭泽)至(至德)工委负责护送。廖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护送军区领导的重任交给甘学良,因为甘学良熟悉这一带地形就像熟悉自己的十根手指。天未擦黑,甘学良就到了接应地点。至德方面的交通员和张同志同时赶到,那边交通员姓方,是昭潭人,他们认识。当晚由他俩护送张同志到安徽东流。行前确定了行走路线,制定了途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方案。走水路必须请渔民包三帮忙,坐他的渔船直接从太泊湖入长江。包三是他的学生,有湖上和江中行船的经验,知道什么时候会碰上鬼子的巡逻艇,怎样避开。老方说:“此人可靠吗?”“32年的党员,16岁加入组织,我介绍的。”甘学良说。

  当晚,船行不久,在太泊湖中碰上了不明身份的船只。对方喊:“船上什么人,干什么?”包三说:“糟了,是鬼子的夜巡队!”按事先准备的方案,船上三人都下水躲在船底下。包三说:“附近的,打鱼!”对方说:“兄弟,辛苦了!”原来他们也是行路的,害怕遇到鬼子,虚惊一场。小船沿江岸行走时,在马当以下30里处碰上了鬼子巡逻艇。包三临危不乱,把船划到芦苇茂密处隐藏起来,巡逻艇过去了,再继续行走。当晚顺风顺水,一百几十里水路,到何家大湾时东方出现鱼肚白,正碰上前来接应的七师沿江团。交接完毕,与张同志告别,三人由原路返回。第二天正午过炮台山,鬼子上船搜查。鬼子问:“什么的干活?”包三说:“太君,我仨到县城接病人。”鬼子没发现可疑物品,挥手放行。

  后记:甘学良(1906—1949)彭泽县黄花镇东红村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1943年从事交通工作,一直到抗战结束。抗战胜利后,受命回乡秘密组建农会。1949年5月,一次开会时,由于日伪时期的汉奸告密,国民党保安团包围了会场,突围时中弹牺牲。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