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往事——
谢灵运游庐山
■ 冯晓晖
概述:
东晋义熙七年六月十五日(411年7月21日),诗人谢灵运初次来到庐山。在庐山留下了与东林寺慧远法师结为忘年交的一段佳话。慧远圆寂后,谢灵运应东林寺之邀撰写了《运公祖师塔铭》。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生于会稽郡(今属浙江绍兴市)。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刘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处死,时年四十九岁。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佛经,并奉诏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评述:
撰写此文时笔者颇费踌躇,谢灵运可不好写。他的故事距今已有1600年,现在的我们不可能挖掘出更多的史料,也很难找到新的视角。先来说谢灵运游庐山的历程,有没有准确的史料?先说结论:没有。
谢灵运的很多故事,就如谢公屐的一样,完全禁不起推敲。据称谢灵运发明了一种木屐,用来游山玩水。上山时拿掉木屐前齿,下山时去掉木屐后齿,以保持身体重心,方便游玩。但是以现代的科技水平,这种登山鞋都做不出来,更遑论木屐。古代的故事都是这样,你千万别把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当真。
再来说这个7月21日,笔者不清楚谁考证出的这个日期。当代出版的《谢灵运年谱》并不可靠,谢灵运来过几次江州,什么时候来的并无定论。年代隔得太远,也就只有《二十四史》这类正史。正史中出现准确日期都是皇帝驾崩、出征、叛乱之类的大事件,一个叛贼谢灵运,虽然《宋书》中有他的长篇传记,但他的出生和被杀也只记录了年份。
我们可以换个视角,用不太恭敬的方式介绍谢灵运。
谢灵运特别有才。他曾经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中国古代文人,可谓天才者三人,曹植、李白、苏轼。谢灵运之前只有曹植,谢自称才气是曹植的八分之一,盖过古今当世,也算是第二才子了。
这段话也说明了他的个性:狂妄得可以。大门阀出身的他,极有文采,“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但除了文采,他的一生都是在坑爹坑老百姓。
18岁的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食邑二千户,他自认为有治国之才,却从未得到重用。他的生活极度奢侈,曾滥杀门人,当了地方官后,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去游玩,十天半个月也不回来,当地政务啥也不管。
都说谢灵运是中国驴友的老祖宗,或许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那样:“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人们想象中的,他孤身一人,拄着竹杖,仙风道骨般在山野中吟唱、漫游。
真实的谢灵运却恰恰相反,他出行的排场相当大。大门阀出身的谢灵运,家大业大,“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他出门旅行的时候,一路上开山凿路,伐木填湖,浩浩荡荡、烟尘滚滚,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军来袭。他被罢官就是因为寻开心而决湖毁田,被发配了还掺和到谋反,最后被处死了。但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其文学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撼动,只是他太喜欢掉书袋子。
再谈谈谢灵运和庐山的关系。这方面笔者查询很久,没有得到太明确的结论。谢灵运和庐山,最著名的故事是他和东林寺的创建者、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大师的交往。据说在公元411年,26岁的谢灵运来到江州,其后曾多次来到庐山。在这里,他遇到比他大50多岁的慧远大师,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交。两年后,慧远在东林寺刻石立佛影,特地派弟子从庐山赶到京城,请谢灵运作佛影铭。416年,慧远逝世。谢灵运得知噩耗后,不胜悲痛,远致祭礼,特地为慧远作了一篇《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420年,谢灵运又撰写了一篇 《庐山法师碑》。这段故事被后人演绎得相当生动。
谢灵运来庐山的日期不可考,但他游玩过庐山,而且留下了很多诗作。他与陶渊明在庐山写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给这座“人文圣山”戴上了最早却又是最具文化气质的桂冠。
谢灵运的名作中,有两首诗与九江有关。其一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另一首是《入彭蠡湖口》。前者通俗易懂,清新雅致,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入彭蠡湖口》是谢灵运掉书袋子的代表作,古奥了些,全诗意境高远,富于哲思。这位一生浪荡不羁的公子哥,其实很有思想,或许在魏晋时代,也只能寄情于山水吧?诗中“九派理空存”中的九派,是浔阳的别称。只是不知道谢灵运的这一句,会不会是中国古代颂咏庐山的诗歌中,第一首带有“九派”二字的著名诗篇呢?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