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庐山诗话)第六泉妙对结缘

7月15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527


第六泉妙对结缘

■ 陈思明

一日,浙江婺社社长方益洪先生、浙江师范大学陈志文教授和九江几位诗人雅集共青城。席间,诗人兴会,推杯换盏,其乐融融。陈教授欣然谈及游历庐山,于观音桥景区“天下第六泉”(又称招隐泉)亭上,赫然见其亲撰楹联镌刻其间。此联乃其参加该景区全国征联大赛获奖作品,文曰:山壶分盏招人饮,泉眼含情待客还。

此联一出,满座称妙。此联切合泉事,紧扣亭题,妙绘胜境,深寓人情。“山壶分盏”“泉眼含情”二语,构思奇绝,意象空灵,诚为佳构。

然赞叹之余,忽觉上联“招人饮”之“人”字,似觉应改一字更好。唯恐唐突,一时迟疑。转念思及“自信”与“信人”之道,终是直言:“先生此联甚佳,若将‘人’字改为‘云’字,借白云之缥缈,未知可否更臻妙境?”

理由有二。其一,上联“人”与下联“客”,词意相近,略有合掌之嫌;其二,“山壶分盏”本为极富想象之妙喻,若续以“招云饮”,则意象愈显飘逸空灵。以一山为壶、以层峦作盏,观清泉喷涌、招白云共饮,既契合眼前物象之奇幻,更添超然物外之诗情。

言毕,举座叫绝。陈教授尤为欣喜,连称“一字之师”,竟三次离席举杯相敬,并请我将此番文字因缘付诸笔墨,以作纪念。

陈教授虚怀若谷,令人深为叹服。诗人当有诗人品格、诗人精神、诗人雅量,古之圣贤,闻过则喜,此风绵延千载,铸就文坛佳话无数。此皆见切磋琢磨之功,贵在赤诚相待。

今观诗坛,能如陈教授这般,见指瑕而谢,离席揖让以敬,复有几人?常见发诗求“雅正”,实多期待“点赞”。或闻逆耳良言,则面有愠色,心藏芥蒂,甚或反唇相讥。令“雅集”徒有其名,失却了相互砥砺、共同提升之本真。

此番一字之改,其意义岂仅在联语之层面?“招云饮”,非独邀天际流云,亦是招引一份诗心之澄澈空明,一份文人间赤诚相待之云水襟怀。

(注:“天下第六泉”位于庐山市观音桥景区内,为天然名泉,唐代茶学家陆羽于上元年间实地考察后,将其评定为“天下第六泉”。)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