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庐山 焉懂李白(上)
■ 阿 詹
他,一生历经六帝,恣情又浪漫,骄傲又天真,豪迈地宣称“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作诗无数,“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被贺知章盛赞为“谪仙人”;他,从小立志匡君报国建功立业,却“安能折腰摧眉事权贵”,最终未能成功进入“体制”内一展抱负;他,“好入名山游”,五次登临庐山,以28个汉字,塑造出中国瀑布形象代言人。他传奇的一生,每个节点都在庐山留下了痕迹。庐山怜他爱他懂他。他就是,“诗仙”李白。
无法参加“高考”的学霸
李白(701年~762年)的身世成谜。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自隋唐以上,官为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家谱是任官和婚姻的凭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7岁的李白至湖北安陆与相门之后许氏婚配时,许家索其谱牒,李白却拿不出来。可见其家族信息模糊到何种程度。在一干有关其出身所能参考的权威资料中,唯一经李白审定并认可的是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这段文字信息量巨大,前半部分如李白诗中自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先祖指飞将军李广,凉武昭王李暠则是李广的16世孙,如此算下来,李白为李广的25世孙,此处点明了他显赫的出身。而后半部分“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则暗指李白为“刑家之子”。“刑家之子”“工贾异类”为唐代明令禁止科考的两类人。李白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幼时,政局动荡。5岁那年(705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病重的女皇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同年11月武则天病逝。而在此前的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10岁那年(710年),即睿宗景云元年六月,临淄王李隆基平定韦氏之乱,拥其父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12岁那年(712年),即玄宗先天元年八月改元,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玄宗。
李白的人生经历,大多隐藏在自己的诗文里,“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典故“铁杵磨针”便是源自他年少苦读的故事。到14岁时,李白已然才华初显,出口成章。《唐诗纪事》载:有一次,李白所在的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发生大火,火被扑灭后,县令一时兴起,作诗道:“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吟到此处,却怎么也想不出下句,正尴尬间,一旁的李白随口接道:“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被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抢了风头,县令羞愧难当,从此不再作诗。
李白15岁开始习剑,剑术高超。道教思想此时也潜入他的心灵。诗赋早已小有名气,一些社会名流开始关注奖掖他。由于无法走寻常的科举出仕之路,李白只得四处干谒,以期求得贵人的赏识和荐举。
与庐山一见钟情
20岁那年,青春年少的李白放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扑面而来。4年后,自觉文武兼备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经成都、重庆出川,过巫山到江陵,再经洞庭湖顺长江一路向东,诗游天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由于兄长在此经商,他对这一方水土竟产生了莫名的亲近感。李白家族属“工贾异类”,虽无政治地位,但生意做得很广,水陆物流、货物贸易、放贷收租等均有涉及。“兄九江兮弟三峡”,李白的哥哥李寻、弟弟李常皆从商,唯有李白一心求仕,决意“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休息了几天,李白便开始了江州周边游。一个晴好的日子,他来到了庐山南麓,驻足远眺,只见香炉峰周围弥漫升腾的紫色云霞在群峰间缭绕,一条玉带般的瀑布从云间山崖飞腾直下,好似银河从天上飘落人间。几乎不假思索,一首七绝便从李白口中吟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何曾料到,这条令他激动无比的秀峰瀑布,并非庐山瀑布中的NO.1。比它更气势磅礴、更雄伟壮观的三叠泉瀑布,直到400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人们总是习惯将最好的诗赋予最美的景。来到三叠泉瀑布的游客,面对这“庐山第一奇观”,脱口而出的一定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初见庐山献上的“定情物”,看似一首小诗,却让庐山瀑布广为人知,名扬天下,为庐山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及文化价值。从此,庐山成为人们心中诗和远方的象征,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和创作。该诗奇特的想象,夸张大胆的手法,亦成为状物写景及抒情的范例,一如苏东坡所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离开庐山前,李白还留下了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注:也有学者认为此诗写于756年李白入庐山屏风叠隐居之时)。
看山峰奇丽,揽九江秀色,卜筑五老峰下,隐青松白云间,太白飘然物外学道求仙之念初露。不过,这只是一瞬间的念想。此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继续北上,他的终极目标是,大唐长安。
再来已非少年
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李白第二次来到庐山。一别二十年,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豪气干云的少年。他被冠以“诗仙”的称呼,大量豪放飘逸、意境奇妙的诗作使他成为大唐诗词星空那颗最亮的星。此次来,他访道求仙,并在庐山屏风叠流连忘返,那个瞬间竟萌生了退隐之念。也就在这年的秋冬之际,他在齐州紫极宫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月光如水。屏风叠一间不起眼的小屋。躺在床上的李白辗转反侧,思绪如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忽然想起了726年在扬州作的这首《静夜思》。当时他干谒朱门“散金三十余万”,然“十谒朱门九不开”,进仕无门,钱财耗尽,本是富二代家的帅公子却陡然陷入了经济困境,大病数日,险些丧命。幸好有好友孟少府从旁照料,方才痊愈。第二年到襄州(今湖北襄阳),经孟少府的介绍和撮合,27岁的李白迎娶了唐高宗之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宗璞,以上门女婿的身份定居在了湖北安陆。许小姐才貌双全,为人贤淑,对倜傥洒脱、才华横溢的夫君十分中意,恩恩爱爱的三年之间,他们有了一双儿女。
然时刻想着“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李白,怎甘背着倒插门女婿之名,沉沦在温柔乡中?很快,他开始四处交友,拜见名士,大把大把地花钱,隔三岔五地醉酒,以寻求引荐,“遍干诸侯”。为了支持丈夫,许氏放下名门闺秀的身段,全心操持着家务,用一个女人的肩膀,扛起生活的大梁。李白在安陆生活的10年间,有6年在外游历。到了37岁,仍仕途无望,前程渺茫。明事达理的许氏对此并无抱怨。偶尔回家的李白时常带回诸如“美酒樽中置千觥,载妓随波任去留”“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等诗稿,宽容豁达的许氏是否介意丈夫的恣意纵情,不得而知,但长期的积劳成疾终于使她一病不起,年纪轻轻便溘然长逝。已近不惑之年的李白深感负疚,含泪写下了《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唐朝进士魏颢曾在《李翰林集序》一书中记载“(李)白始娶于许氏,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夫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
由此可见,李白先后有过四位妻妾。
许氏去世后,由于两个孩子还小,李白先后纳了两个妾来照顾孩子,句中刘氏和鲁氏皆用的是“合”,而不是“娶”,可见二人并非明媒正娶的妻子。
命运终于在天宝元年(742年)发生了转机。这一年是李白的幸运年。在长安紫极宫,42岁的李白结识了84岁的太子宾客(太子老师,正三品)贺知章,“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贺知章对李白之才的欣赏,由“谪仙人”的称谓可见一斑。两人成为忘年交。玄宗御妹玉真公主也很赏识李白的诗文。经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共同推荐,李白终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待诏。
入朝伊始,李白信心满满,欲做“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那样的大事。在“翰林待诏”的日子里,他除了谈论诗文、道术,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及华美的宫廷诗,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还写了缓和边境战事的《和蕃书》,创作了如《塞下曲六首》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息的佳作。玄宗的赏识和宠信,让李白在翰林院度过了两年高光时刻。然时间一久,目睹官场之龌龊的李白渐渐对御用文人的生活心生厌倦,抱着“乍向草木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的决绝态度,主动上疏请求还山,加上酒后狂放“天子呼来不上船”,惹怒玄宗及权贵,终被赐金离开了长安。
庐山的夜晚流水潺潺,松涛阵阵。了无睡意的李白收回思绪,翻身坐起,融入了夜色中。(未完待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