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散文苑)俗园之约

2月28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754


俗园之约


■ 吴 婷

小扣柴扉,门戛然而开。仿佛这道门,早已等候多时。

那是周末,我和左老师等人闲来无事到郊外去逛逛。目标地一开始是姑塘,谁知却走到了岔路,无意间踏足了此地。

房子的院门左处有一棵樟树,青藤爬了半面围墙。门楣上挂一横匾,用蓝漆书“俗园”二字,落款“月影”。我想起来月影是莲花洞的出色木雕师傅。门头很是古意,我一见就心生愉悦,于是抬手敲门。

俗园的正房里有诸多老物件,之前在时光里沉睡,在沉睡里蒙尘,似乎连外界的风都阻隔了。俗园的青砖墙,形成了一座严封密实的壁垒。到底门外是俗园还是门内是俗园?我不得而知。我见到它的主人,攀谈后得知他和我家先生的名字一模一样,直让人惊奇。这真是一份意外的巧遇。

他告诉我们,他原是做古董旧货买卖的。前两年,由于市场不景气,改行做了景观绿化园林。现在,他时常跑跑工地,移植树木。他说自己喜欢上与植物打交道的日子。

屋子里有很多的石臼,臼里的铜钱草郁郁葱葱。在这样的深秋时节,竟不见丝毫凋零之色。似乎春天在这里被锁住了。进院门,房子的两侧放了农耕用的水车和脱谷机,看起来就是间民房。走进去,看到一条青砖铺的长廊,砖缝里有青苔冒出来,显得光阴延绵。连廊的尽头,是一堵用青瓦交错倒置形成扇形重复图案的窗户。用料简单,但很精美。日光从院外透过窗户照到院内墙角处的一簇竹子上,竹影婆娑,微风过处似有暗香浮动。

过连廊,始进里屋,里面别有洞天,瓦屋封顶,树桩擎天,屋内陈设,俱是老旧之物。喜欢的人自是视如珍宝,不喜欢的人正眼都不瞧。正门有个五百斤重的水缸,锦鲤游弋其中,缸底有山石水草,水草悠悠荡荡。正对面有一老式长条几,摆了几个生了锈的马灯,两侧的木柱上刻了一副对联:做趣事消磨岁月,会高人论说古今。可见主人也是一个颇有情趣的人。右边有一高约两米的树洞,在树洞内里刻了佛像。把灯打开,佛在光晕的映照下,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庄重感。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有的被加工成了落地衣架,有的被加工成了台灯架,有的干脆就是把龙王坐的椅子。在常人认为的废料,在这里都得到了重新的定义。民间绝活让这些木料涅槃重生。

房子的左侧做了一面墙的展示架,放置了很多坛坛罐罐,有粗陶,也有绘了图案的细陶。它们现在大多是空的,不知以前是不是曾盛满过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一张清朝的圆形餐桌,台面有十厘米厚,刻着精美的雕花。餐椅是以前农村在冬天用的火桶圈椅,冬天把炭炉放在这个圈椅里,人坐在上面是一件再舒服不过的事。这物件现在不多见,能配成一桌还真不容易。

再往左就出了门。这里是一个四四方方露天的院子,一面对着长廊,一面挨着厨房,一面靠着后山,还有一面是外墙,种满了小方竹,青翠摇曳,丛篁郁郁。院外,小山上古木蓁蓁,一派清幽之气。坐在小院内简直像坐在一口井里,顺着树木就能看到湛蓝的天空。突然想起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吟诵的一首名为《自嘲》的诗词:“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在这样的一方小院落中,大有“坐井说天阔”之感。如果有一隅之地,做个安贫乐道的小青蛙,好像也没什么不好。没有俗世欲望,可以少很多烦恼。

小院太美,我们几人走到哪里都惊呼连连,仿佛通过时空隧道,重回了20世纪80年代。正聊着,左老师忽然问房主:“我们可以借住进来吗?我看你这里还有两间空房子。我交往的也都是一些文友,我想把它打造成为一个诗社。”房主笑着说:“可以呀,反正空着。你们什么时候搬来住都可以。”才过一会儿,他们已经非常投机地商谈该如何改造使用这个小院。大家左右比画,提出种种规划,甚至跑到房前屋后指认荒芜的菜地,又对后山的池塘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我走到一张书案前,桌上宿墨未干,还有一本辛弃疾的诗册。一时间,不禁思绪悠悠。若稼轩能穿越到今朝,不必忙于战事,可为文,亦可务农。

他们在聊兰亭集会,聊那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组织者为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参加者有著名文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41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把大家所作的诗集在一起,乘兴挥毫,写下文辞与书法并绝的千古名作《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作,兰亭集会也因此成为雅集史上的传奇。左老师说他要把这片天地打造成这样的场所,吟诗作画,快意江湖。

这样的一个温暖的深秋,我在一个静谧的院子里溜达。间或有蜜蜂嗡嗡地飞来,晴朗的天气令它们丝毫没意识到冬天就要来了,还在贪恋一时的花蜜,不急于找安全的地方越冬。长日漫漶,时光不徐不疾。我倚门而立,似乎在等待风雪夜归人。

他们进行了一场最快捷的交接仪式。钥匙到手,我们即返程。回去的路已然成了一条充满幻想的路。我们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俗园相遇,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与人之间越发陌生,而这种不问来处,心灵契合,相互信任,又是何等珍贵。人间自是有真情,有这种志同道合的默契,虽没有合同,也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但就是心灵相通。予人玫瑰手留芬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是最大的快乐。这快乐大概是上苍的恩宠,经由种子发芽,惠及更多的人,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帮大家寻找并发现内心的伊甸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