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散文苑)远去的元宵灯粑

2月17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2555

image.png

远去的元宵灯粑

■ 游会雄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我们乡下,元宵节又叫“灯节”,过元宵节又叫作“过灯”。春节走亲戚拜年时,总能听到亲友们彼此问候,“你要‘过灯’后上班吧?”“你要‘过灯’后再出门吧?”以往的元宵灯节,乡村要玩龙灯、耍狮子,去村里那些已经做屋上梁、结婚生孩、高中金榜的人家庆贺,“敲”喜烟、吃米糖果点、喝酒糟泡蜜枣水。此时村里热闹非凡,人人喜笑颜开。在我儿时,家里还有个乡俗,那就是家家都要做灯粑过元宵。那喜庆的氛围,不亚于玩龙灯、耍狮子。

据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此时,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要做好灯粑让老鼠新娘食用。妇女会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吃粑。”据说这样,家里一年就不会有鼠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装灯粑从屋上抛过去,占卜粮棉丰歉,仰则主人家丰收,仆则歉收。这个时候,大家会做很多种酷似动物的灯粑,如鸡、猪、狗、兔、鸟、鱼等。大家认为,哪种粑做得多,吃得多,今年的年成就能发哪样。每一种灯粑都有寓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鸡象征着鸡(机)会多多,禾秆堆象征丰收满满,猪神福(猪头)象征福气多多。这些灯粑里,充满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灯粑是由村民自种的早稻籼米做成,多数人家就做两三升米的灯粑,每升米约一斤半。先将籼米煮成半生熟的饭粒,散开使冷却,再用石磨磨成粉。籼米黏性不好,一般宜做半个拳头大小,实心的,不包馅。记得小时候,父亲带着我磨粉,粑粉磨得粗了,被母亲责骂一顿,说我们“吃起来厉害,做起来耍怪”。

做灯粑,是纯粹的手工活,男女老幼皆可,就像小孩子玩橡皮泥般,全靠手工捏制,辅以剪子、铁丝、细针雕刻成各种形状。手巧的,做出的猪、狗、鸡、兔等动物,只只栩栩如生,个个鲜活可爱。动物们的眼睛很有讲究,是用“鸡眼藤”的果实放上去的。“鸡眼藤”学名叫鹿藿,有香味,可以食用,乡村的田埂地坎上随处可见。点上了“鸡眼藤”的小动物,个个眼睛乌黑发亮,惹人怜爱。实在找不到“鸡眼藤”,也有人用豆豉或黑芝麻代替。

灯粑做好后,放在蒸笼里蒸熟,母亲还要为它们“点红”。“点红”的颜料叫“一品红”,是乡人用鸡毛、鸡胗皮等从“鸡毛换灯草”的货郎处换来的。实在没有“一品红”,有时也用红纸泡成红水“点红”。可这些替代品,都不如“鸡眼藤”“一点红”来得亮眼好看。

听长辈说,每年在元宵节下午,村人都要拿着最好的灯粑到祖厅堂虔诚地祭祀,小孩们则围着火堆烧烤。富门旺族还会合族演奏乐曲《十蕃(欢)》,祈求上天和祖先护佑,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乡村多数人过了春节就四处寻活做工去了。元宵节玩龙灯、耍狮子的喜庆氛围,在农村里也淡漠了许多。做灯粑过元宵的习俗,也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