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故乡
■ 陈世旭
每年的10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观鸟最佳期。可观赏的鸟类,主要是水禽,有120多种。常见的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以及雁鸭和鹬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白鹤。作为一个有六千万年历史的鸟类“活化石”,它早被世界性有关组织记录在濒危物种的“红皮书”里。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鹤类基金会统计的数字仅为320只白鹤标本。1980年冬,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首次发现鄱阳湖越冬白鹤有91只。此后,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越冬白鹤统计的资料不断出现鼓舞人心的数字:1983年为450只;1988年为1482只;1989年为2653只;2001年为4200只……2024年为5042只,几乎全世界的鹤都来了。专业结论是:可以认为,占世界白鹤总数95%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都在鄱阳湖越冬。鄱阳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白鹤王国”。各类相关国际组织的专家、记者、旅游者成群结队,纷至沓来。
鄱阳湖保护区集中了数量如此巨大的白鹤,给科学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留下同样多的疑问。地球上类似鄱阳湖保护区所拥有的地质地貌并非一处。何以95%以上的白鹤聚集到这里呢?在专业工作者看来:鄱阳湖保护区由众多地势低平、典型的过水性湖泊组成,冬春枯水季节形成水陆交替的草洲,为白鹤等珍禽候鸟准备了适宜的越冬栖息地。这片湿地是如此广阔,大多数湖泊的直径差不多都有数公里,甚至十多公里,且无人居住。湖区周期性水涨水落,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成为候鸟的“粮仓”。湖区水质优良,且冬无严寒,极少结冰,有洁癖的白鹤因此可悠游自在地高视徜徉。近似神秘主义的解释是:总面积数十万亩的鄱阳湖保护区,位于北纬30度左右的地球神秘带,其中有许多留给人类的谜团。1986年,一对结婚15年未能生育的日本夫妇来保护区观鸟,回国满十个月,生了个儿子,他们认为是得之于鹤的灵气。白鹤何以对鄱阳湖区情有独钟,是科学的话题。我最受触动的是两个故事:很多年前,我下乡务农所在的县境,有属鄱阳湖区的鹤问湖。这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地名。究其缘故,居然与诗人有关:“鹤问湖”之名,出于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祖父陶侃。
陶侃,东晋名臣。年轻时寻找安葬母亲的“风水宝地”,得到一位老者指引。拜谢时,那老者倏尔不见,只有一只白鹤振翅飞入云间。于是有了陶侃“问鹤葬母”的传说。这样的传说,表达的是善良。而下面这个故事却是真实的:保护区有一渔民与一鹤终生相守,形影不离,渔民年迈故世,鹤竟日夜哀鸣,绝食而亡。乡人感其义,将其与渔民合葬。鹤牵动了善良的心灵,善良的心灵召唤了鹤。
我曾在冬天的早晨,跟随摄影家去保护区亲近越冬的鹤群。
雾漂浮,朝霞的纤手撩开处女的面纱。天边,山是一抹淡淡的烟痕。星星般的船在似乎没有边际的湖面闪光。晨牧的牛群打着响鼻,快乐地泅过小河。风吹着呼哨,在隔年的芦苇丛上掀起涟漪。浅浅的水边,有鱼跃动,深深的枯草里,花已绽放。生命萌动的气息四处弥漫。不错,鄱阳湖是有冬天的,但冬天如此短暂。一年里这个最后的季节还没有走开,下一年的春天就迫不及待地来了。
摄影家们不知疲倦、不知停歇地追寻,把最多的心血和汗水、最深的喜悦和伤心、最大的期待和失落,都交给了湿地,交给了鄱阳湖,交给了候鸟保护区。是怎样难以忍受的跋涉。那么深的芦苇丛,那么远的湿地,那么泥泞的沼泽。是怎样难以忍受的寂寞。茫茫雪野,漫漫荒滩,孤独的地窝子和被遗弃的船。是怎样难以忍受的等待。饿一整天,冻一整夜,日复一日一整个冬季。是怎样难以忍受的苦痛。翻过船,撞过车,折断了胳臂。在风里,在雨里,在冰雪里,寻找和坚守。轻轻地,静静地,默默地,谛听和凝望。
终于出现了!终于来临了!终于被感动了!长羽临风,翩跹而来;长喙含云,吟哦而来;长跖踏浪,高蹈而来。仙子一样的尊贵,处女一样的纯洁,士大夫一样的优雅。阳光温柔而轻盈,漫天是惊心动魄的鹤舞;辽阔明亮的湿地,镜子般地跃动着精灵的倩影。还有追寻者纵横交错的深深脚印。生活就是这样:你有最虔诚的信念,你就会得到最慷慨的报偿。摄影家们的作品,屡屡在国内外专业大赛获奖。
但获奖并不是摄影家们的初衷,他们的志向是自然生态的守护者。他们以自己的艺术行为奔走呼号,办展览,出画册,组织社团,跟所到村镇的所有乡亲都成了朋友,又让他们成了鹤的朋友。使志愿者成为庞大族群,使生态事业成为社会事业。
守护鹤,守护美,守护圣洁,守护天使的家园!让透明的湖水没有血腥,让透明的天空没有硝烟,让贪婪和暴戾远离净土,让世界充满爱。于是才有了世界惊叹的“中国第二长城”;于是才有了整个地球独一无二的“鹤的王国”。鹤舞和鸣,是太平安宁的祥瑞;鹤寿千岁,是生命健旺的象征;鹤立鸡群,是精神品格的高扬;延颈鹤望,是有信有义的典范;鹤有盛德,是知恩图报的君子。有多么慷慨的献出,就会有多么慷慨的回报。这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一个法则。清人郑板桥有“海是龙世界,云为鹤故乡”之联,其实,人类对自然的尊重,才是真正的鹤故乡。(原载2025年1月10日香港《文汇报》)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