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散文苑)冬天的记忆

2月14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346

冬天的记忆

■ 黄宙峰

冬天的记忆,与寒冷相伴,更与温暖有关。那些陈年往事,每每想起,犹如品酌一壶烫好的米酒,醇香沁人心脾,暖意直达心底……

故乡地处赣西北,是一个有山有水有佳人的好地方,但记忆中的冬天却很寒冷。

上小学时,为了防止冻手,很多小伙伴都拎着小火炉去上学。所谓小火炉,就是找个旧搪瓷碗,碗口处钻两三个小洞,用铁丝穿进去做成提手,再在碗内放些炭火之物。小火炉,那时候是孩子们的“时尚”,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让自己拥有一个小火炉。

早上,母亲从烧火做饭的灶膛里铲些热灰和炭火放进小火炉,我再从家里拿些木炭包好放进书包,以备后用。

上学路上,为了不让炭火熄灭,经常能见小伙伴们一边走路一边晃动着小火炉,有的还调皮地拎着小火炉一路小跑,时不时地轮着小火炉转几个大回环。一不小心,小火炉的炭火倾洒而出,刚才还得意洋洋的小伙伴,只得慌忙中小心拾取洒落一地的炭火。

虽然有小火炉取暖,但稚嫩的小手还是难以抵抗严寒的侵袭,好多伙伴的手都生冻疮了。发乌发紫的肿块,那是童年磨难的印记。当生着冻疮的手在小火炉上烤着,冻疮的痒,与火烤的痛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别样的舒服,那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特殊感受。这种苦难中的快乐,让我经久难忘。

前几年,不经意在网上看见两个小学生拎着小火炉走在上学路上的图片,我眼眶一热,不禁想起了自己拎着小火炉上学的时光,更为那个拎了多年的小火炉而惆怅感伤。

挤角,顾名思义,就是大家挤在一个角落里。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挤角可能是个生僻词,也是一件让他们难以理解的事情。

记忆中,小学教室窗户连块玻璃也没有,一到冬天,老师弄点薄膜或者找些报纸糊上,以御风寒。有的同学调皮,故意在薄膜或报纸上戳几个洞,一刮风,冷风飕飕地往教室里灌。其实,即便是完整的薄膜或报纸,顶多挡挡风,加之教室是瓦屋顶、单墙,基本没啥保暖效果。冬天坐在教室里,先是脚底慢慢变得冰凉,随之凉意顺着脚底往上爬,身子骨一会儿就冻得直打战,拿笔的手都不听使唤了。

为抵御寒冷,聪明的小伙伴们创造了独有的取暖方式——挤角。一下课,几个人喊着“嗨哟、嗨哟”的号子往教室的一个墙角挤,立马引来一帮男孩子。大家一齐喊着“嗨哟、嗨哟”朝里挤,不一会儿,身体便热乎起来了。要是碰上挤角的人多,最里面的孩子可就遭罪了,挤着挤着,把人挤哭的事情时有发生。

值班老师敲响上课铃声的时候,小伙伴们还意犹未尽地在那儿挤啊挤。直到老师走到教室,大家才作鸟兽散,迅速跑到座位前端坐好,一边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一边还意犹未尽地寻思着下课后再挤上一回。

跺脚这事儿,也是因为寒冷的缘故。寒从脚起,冬天坐在教室里,脚实在是太冷了,便情不自禁跺起来。有时正上着课呢,趁老师转身板书时,我们会轻轻地跺脚。当老师停下手中粉笔,扭头朝后看时,跺脚声便戛然而止。这情形,像极了交响乐中的休止符,当老师再回头板书时,跺脚声又悄然响起了。

记得上初中晚自习时,当听见楼上或者旁边班级的同学在跺脚,我们便会大胆效仿起来,自发加入跺脚的行列。当大家一起跺脚时,那声响,整齐而富有节奏。长大后,观看爱尔兰人表演踢踏舞,看着那整齐划一的动作,听着那富有节奏的踏响,我都在想,踢踏舞不知是不是起源于民间的跺脚?

冻疮是童年时代一道挥之不去的记忆。

脚上的冻疮破了,渗出的血和脓水使得袜子和伤口紧紧地粘在一起,晚上洗脚时,母亲为帮我减轻痛苦,脱袜子前,用毛巾蘸着热水把结痂处弄湿,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帮我揭下袜子。

不知母亲从哪儿打探来的方子,说是在脚盆热水中放些小而碎的炭火,能预防和治疗冻疮。洗脚前,母亲总不忘从火盆里铲些炭火放进热水中。炭火入水时,发出嗤嗤声响,随之冒起缕缕白烟……

治疗冻疮的方子没起多大作用,却充分体现母亲对儿女们的呵护。小时候,同其他小伙伴相比,我们三姊妹的冻疮不算严重,这得归功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母亲不仅为我们缝制了厚厚的棉鞋,还趁着早起烧饭的机会,把我们的鞋子、袜子放在灶口烘得热乎乎的。那份来自脚底的温暖,至今想起来,内心还特别舒坦。

火塘,简单说就是在室内找个地方,四周垒上砖块,中间放上木材生火取暖、烧水做饭。我们那地名叫罐窑,生产瓦罐。有时家里人在火堆旁放个小瓦罐,里面炖些干萝卜、干豆角,取暖烧饭两不误。

火塘旁,一家人围坐一起烤火,或谈论日常生计,或交流家长里短,或讲着故事,或猜着谜语,其乐融融,暖意洋洋。临近过年,还会在火塘上方熏着腊肉,那是为过年准备的硬菜。当家里来亲戚朋友,客人往火塘旁一坐,总会说一番腊肉熏得好、过盛年之类的赞美之辞。

当火烧旺时发出呼呼声响,或因柴火中夹杂樟树叶而烧得噼啪作响时,奶奶总是说,火笑有客来。要是碰巧那天家里真来客人了,寒暄时,家人会打趣地说,早上听见火笑,就知道今天有客人要来了。

为什么把“火笑”同来客联系在一起,我无从知晓,也难以考证。故乡人总是把一些习俗看成顺理成章的事儿,当成一种朴素的信仰,深究又有何意义呢。现在想想,能说出“火笑”一词的故乡人,内心是质朴的、厚道的,也是欢乐的。火笑了,客人就来了,这正是父老乡亲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生动写照。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