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拾遗)白鹿洞书院在西方视野中的两次闪现

2月22日 19时 阅读 30956

image.png

白鹿洞书院在西方视野中的两次闪现

■ 滑红彬

白鹿洞书院背倚五老峰,面瞰鄱阳湖,山川佳胜,钟灵毓秀。唐代中期,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肇启书堂。南唐初年,朝廷设立庐山国学,振兴文教。北宋时期,名列“四大书院”之一,享誉华夏。南宋时期,朱熹大力兴复白鹿洞书院,制定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完善书院各项制度,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全天下书院办学的样板,其影响力涵盖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各国,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受时代的限制,中国古代与西方特别是欧洲各国之间的交往则相对较少,无法与东亚的文化交流相提并论。不过,我们倒是发现了两次向西方社会介绍白鹿洞书院的史实。一次是明万历年间的利玛窦,一次是清嘉庆年间的阿裨尔。

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人,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首先居住在肇庆,万历十七年(1589年)迁居韶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利玛窦来到南昌,采取尊孔联儒的策略,改穿儒服,自称“西士”,逐渐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和尊重。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利玛窦在南京站稳脚跟,声望日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入京进贡方物,明神宗钦赐官职,并赐宅邸。此后,利玛窦留居北京,与李之藻、徐光启、杨廷筠等高官名流交往,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传播西方科技,对中国科技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南昌期间,利玛窦与著名学者章潢(字本清)及其弟子多有交往,彼此关系融洽。而章潢曾经应江西提学副使朱廷益的邀请,担任白鹿洞书院的洞主。自万历十八年(1590年)起,章潢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其门人丘曰敬、万尚烈、李应中等人相从而至。白鹿洞学子熊傧、黄希等近百人听教不倦,学风大振。正是通过章潢及其弟子,利玛窦得知了白鹿洞书院的基本情况,并在写给欧洲朋友的信中一再提及。

例如1595年10月28日的信中写道:“南昌附近的庐山有一闻名的白鹿书院,是研究人生哲学的场所。院长名章本清,为一年高的长者……白鹿书院的师生与其他秀才们喜欢听我介绍数学,假使能在这里住下,想在这方面给他们介绍一些。”

同年11月4日的信中也写道:“上言瞿太素到处替我宣扬,尤其在附近庐山的白鹿书院。院长是老翁章本清,在儒者中很有地位,我想他有一千多位弟子,他们不时聚会,他给他们致训词,指示给他们人生之道……对我感到满意的是白鹿书院的读书人,他们待我十分客气与景仰,对人生与身后重大问题常和我辩论,但最后他们常是认输。他们的院长章本清和我是最好的朋友,我们时常见面,对我们的教义和礼规倍加赞扬。他遣发他的弟子来向我请教,对天主也赞颂不已。一天,他目睹我说服了他们相信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他结论说:‘假使有天堂的话,好人将到那里去享其福;假使有地狱的话,坏人将在那里受惩罚。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好人,不要做坏人才是。’”

可见利玛窦不仅了解白鹿洞书院,而且与洞主章潢以及书院学子讨论数学问题,辨析人生哲学。这或许是首次有人向西方社会介绍白鹿洞书院的情况,虽然信息相对较少,亦属难能可贵。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为了解决中英贸易中的问题,英国政府派遣使团前往北京,面见中国皇帝。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担任特使,因此又称阿美士德使团。这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政府最后一次派外交使团访问中国。

使团于2月9日从英国出发,7月27日到达大沽口。之后转乘中国官船进入海河,并于8月20日抵达通州。自使团进入中国之后,清廷陆续派出工部、理藩院、礼部等三位尚书与使团接洽,要求英国使节对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阿美士德特使坚持按英国人的方式,行单膝下跪鞠躬之礼。到达北京的时候,双方依然未能在觐礼上达成一致,最终惹得嘉庆皇帝大为光火,下令将使团强行驱逐出京。使团在清廷官员的监督下,取道大运河南下,途经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和广东,历时四个月,最终于1817年1月1日抵达广州。使团虽然未能觐见嘉庆皇帝,但是实现了在中国大陆旅行的愿望,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古老东方大国的内部情形。

使团的一些成员在回到英国之后,相继发表了日志和游记,记述与清廷官员交涉的过程,以及访华期间的重要事件。与上述着重于外交大事的记载不同,随团医官克拉克·阿裨尔(1780年~1826年)则将目光放在了沿途的山川风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上。他观察细腻,文笔生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19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图景。

根据阿裨尔的记载,使团一行于11月16日抵达南康府(即今庐山市),并于19日游览了白鹿洞书院。阿裨尔《中国旅行记》记述:“南康府的附近有一些使团在中国所见过的最浪漫的景物。其中,白鹿洞书院的创建者选择了最有利的环境,把书院建在树木掩映的峡谷深处,美妙的山泉淙淙流过。这座书院在中国非常有名,因为它是年代久远的官办高等学府,最受欢迎的儒学诠释者朱夫子,大约六百年前曾在这里讲学。那些精通中文经典的人们第一次有机会访问这里,希望找到一些载有圣人学说的书籍。他们到了书院,发现并不难说服那些僧人,在先用湿毛巾擦拭了脸和手之后,领他们进入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但这次,却不能通过贿赂僧人得到一本神圣的典籍。书院坐落的山谷因一头白色的鹿而得名,这头白鹿的塑像就供奉在朱夫子雕像背后的书院内的一处拱形壁龛中。按照这个地方的编年史记载,这头白鹿被书院里的圣贤当成了去7英里以外的南康府的市场上购买东西的侍从,将钱和说明绑在白鹿的角上,把它派往城里,它总能带着主人所需要的物品返回。”

显然,白鹿洞书院优美的环境和迷人的传说给阿裨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被赞誉为“在中国所见过的最浪漫的景物”。阿裨尔对白鹿洞书院景色的描写充满向往之情,对书院历史的叙述也大致无误,并且着重讲述了那只神奇的白鹿,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一座充满魅力的东方书院。在这段描述中,阿裨尔还强调了白鹿洞书院藏书的丰富,以及藏书管理的严格,使他们试图“通过贿赂”从而“得到一本神圣的典籍”的惯用套路失效。白鹿洞书院为了保护藏书,制定了许多举措,诸如“不许借出洞外;上司、游客亦不得用势勒取;管干亦不许擅发一本”等等。显然,这些举措并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被严格执行的规定。虽然当时的大清国早已是千疮百孔,但白鹿洞书院依然坚守着读书人的底线。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门户。1895年,英国人李德立强取牯岭租借地,把它建成西方人在中国的避暑之地。白鹿洞书院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知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令停办书院,昔日充满琅琅书声的学府,变成了废弃的场所,在游客的匆匆一瞥中逐渐破败……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