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复兴之路
■ 杨阿敏
白鹿洞书院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理学名区,名教乐地。白鹿洞书院立基于唐,开辟于宋,绍隆于明,衰败于清。唐贞元年间,李渤与其兄涉,隐居读书于此,养白鹿自娱。李渤后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创建台榭,环以流水,杂植花木,为一时之胜。南唐升元年间,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庐山国学,置学田以养士。以李善道为洞主,有学徒百人。北宋初,白鹿洞建有书院,学生常有数百人。宋神宗熙宁五年之后,白鹿洞荒废。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50岁时,知南康军,三月到任,十月重建白鹿洞书院。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名为修旧,实同创始,书院规制至此始完备,白鹿洞书院也就成为天下书院之标准。朱熹因公务亲到其处察看,见白鹿洞四面山水环绕,无市井喧嚣,有泉石之胜,是群居讲学、隐居著书的好地方。又感慨庐山一带,释、道等宗教场所以百十计,废坏之后无不修复,至于儒家书院,只此一处,既是前朝名胜古迹,又蒙太宗皇帝赐给经书,作为教养一方士人的所在。而今却废弃多年,无人复兴,吾道之衰实可哀悼。地方官亦难辞其咎。于是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置学田,聚书籍,招生员,聘洞主,立教条。朱熹又奏请皇帝赐额匾,一时文风士习,彬彬大盛。
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复兴可谓费尽心力,朱子曾向丞相申请,希望朝廷能恢复洞主一职,让朱子充任,与学生在书院读书讲道,以遂平生之怀。俸禄比之于祠官即可。可惜,朱子的愿望未能实现。淳熙八年九月,朱熹在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任上,还不忘拨给书院三十万钱,让南康郡守钱闻诗建礼圣殿并塑像,增置学田。
朱熹此次复兴白鹿洞书院,邀请吕祖谦作《白鹿洞书院记》。自此以后,历代重建复兴书院者,大都有《重修白鹿洞书院记》,题名或有不同,立意均同于此。由唐至清,书院屡废屡修,遂使千年学府薪传不尽。是什么因素支撑着历代不断重修书院,考诸《重修白鹿洞书院记》,可得数条。
后人重修书院时,最常见也最重要的理由即书院为朱子一手缔造,非其他场所可比。明代李龄认为:“是洞山川之胜,非若禅宫、道院徒为游观具,而圣贤遗像在是,朱子教人成规在是,先儒之遗风流泽在是,一郡之教化盛衰在是,诚为政之首务也。”为政以教化为先,白鹿洞书院为儒家圣地,岂能任其荒废。今日传统文化复兴势头正好,儒学作为传统思想的主流,其传播弘扬需要基地场所,书院作为历代大儒讲学宣道之区,人文荟萃之地,正是当今复兴传统文化的绝佳载体。其影响力与号召力,亦非新建之场馆所能比拟。
书院屡经兴废,重修复建的有政府官员,有众人之力,也有捐修一两处建筑的,但是以一己之力独修全部的少有。清道光十八年,都昌贡生余泰曾捐修书院,耗资一万余缗,此次修建新造改置之处颇多。
建设只是一时之举,书院若要正常持续维持运转,需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学田就是保证书院开支的主要经济渠道。学田的所得均归书院使用,即使年成有大小,亦能长期经营。南宋淳熙七年,朱熹始置学田。明朝张居正下令毁天下书院之前,白鹿洞书院山塘田地达到2700余亩,为书院的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代在复兴书院时,清理学田都是一项重要任务,明代置田清田,最为传承有序。
物质的基础固然重要,精神的一脉相承才是书院的生命线。清代程含章说:“朱子之教条具在也,陆子之讲义犹存也,诸生童处名区而希前哲,其毋以学术为钓具也哉。”书院是明经修行,希圣希贤,正心诚意的地方,不仅是为了记诵辞章,应付科举。光绪时陈宝琛以为:“陆子之说,其犹今日学者之第一义乎!”重视陆九渊当年在白鹿洞所讲的义利之辨,数百年之下,陆子讲学遗风犹见。正是有历代儒者的坚守与传承,才使斯文不绝,胜地长在。
今天的白鹿洞书院,依旧山翠透窗,流云绕户,徘徊其间,想见朱陆当时咏歌弦诵,不觉心梦皆清。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