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讲述)家乡的“星子戏”

2月19日 18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0974

image.png

家乡的“星子戏”

■ 景玉川

“西河戏”是后来才有的名字,小时候家乡都称“大戏”,也叫“星子戏”。多年前全国小说评奖中有一篇获奖的小说,题目就叫《书记过年唱大戏》。小说记叙的故事发生在北方,看来所谓的“大戏”,应是各地的地方戏,南北皆然。

我在县城长大,一般只有过年才有机会看“大戏”。“大戏”的演员都是业余的,他们只有在农闲时节才有空排戏和演戏,成年观众也只有在这时才有空看戏,而农闲时节也只能是春节期间。全县有几位出名的“大戏”师傅,他们各有自己的徒弟与戏班子,过年能进县城唱“大戏”的戏班,应是县里有名的戏班子。

第一次看“大戏”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露天演出,观众要自带板凳。那时年纪小,像《社戏》中的鲁迅先生一样,看戏时对戏台上老生、旦角咿咿呀呀唱什么不大感兴趣,喜欢看的是背后插着四面小三角旗的武生拿着大刀长矛相互对打。记得那次演的是《三气周瑜》,晚上看戏的人很多,我的位子离戏台又远,台上演员唱什么听不清,也不太懂,只见演员又唱又打,经过几番厮杀,我喜欢的周瑜不幸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被气得吐血,嘴里喷出红色的血水倒下,那场景令我十分惊讶。后来长大了,听人说演员口里吐的其实是苋菜水,这才恍然大悟。

星子有很多星子戏戏迷,他们喜欢唱戏看戏,不少人听说哪里演戏就追到哪里,直到看完,人们称这种人是要“看倒台脚”的角色。我是星子人,却不大喜欢星子戏,尽管它戏曲动听,但由于演员唱戏时用是星子话,其唱词与念白土气,加上那一代演员大多不识字,又少排练时间,演出时幕后还要有人报台词,俗称“报本”……这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自然会影响演出效果,也吸引不了我。虽说粤剧与赣剧同样是地方戏,但听起来却让人感到音韵铿锵。不过,我见到的这些都是专业剧团演出的节目。后来电影多了,县里还有专业的黄梅剧团,我就更少看星子戏了。

不过,星子戏的琴声还是很吸引我,夜深人静时,有人在附近拉戏琴,那琴声牵魂夺魄,令人肃然。当知青时,一年夏天,我走在去公社的乡间公路上,乡道临湖,那年洪水大,大水涨齐离路不远的湖岸。正走着,身后有人唱星子戏,一个年轻小伙子划着船,一边唱:“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船上有人拉琴伴奏。这是《过昭关》里伍子胥的唱段,悲壮哀婉,伴着悠扬戏琴,我顿时被这唱腔与琴声吸引住了。鄱阳湖水静波平,唱戏人摇船从我右侧百余米的水上划过,水阔天开,碧波间那迅速滑动的小船与唱戏人,悲怆的唱腔,悠扬的戏琴,顿时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之中。

下放时年轻无知,不解自己不太喜欢的星子戏为何在农村拥有那么多的戏迷。多年过去,渐渐才体悟:在农耕社会,地方戏于农村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文化传递与传承的方式。

我下放地附近一个叫上扬澜的村子里,有一个周姓星子戏师傅,他在那一带颇有名气,带有不少徒弟,故而周边乡村几乎人人都会哼几句星子戏。一天下雨不能出工,我坐在林场的走廊上茫然望着雨中的鄱阳湖。林场场长的女儿万珍在旁边织渔网,她比我大不了几岁。万珍一边织网,一边轻声哼着星子戏:“蔡鸣凤坐店房,自叹呀自想,想起了家中事,扰断肝肠……”

我问:“万珍,你在唱些什么东西?”

听我问,她停住手中的竹制织针,认真地跟我谈起这出戏的故事来。原来,她唱的这些,来自星子戏《蔡鸣凤辞店》。这是一部有名的戏剧,好几个名剧种的保留剧目中,都有这个戏。剧中的商人蔡鸣凤外出做生意时,住在寡居的刘凤英开的店中,二人日久生情。但蔡鸣凤已有妻室,时间久了,还是想回自己家里去看一看。一天他谎称自己的父亲去世,辞别刘凤英返归故里。回家途中,蔡鸣凤碰巧与小偷魏大算同行,二人走到蔡鸣凤丈人家时,蔡与岳父母亲切叙旧。他们继续赶路,八月十五日蔡鸣凤终于赶到家中,但他不知自己的妻子朱莲早已与屠夫陈大雷通奸。二人为了能做长久夫妻,朱莲杀死了丈夫蔡鸣凤,却指认是自己的父亲见财起意,谋财杀婿,蔡的岳父于是被捕。大堂之上审讯时,同行的小偷魏大算挺身而出,将与蔡鸣凤同行时一路上所历所见,一一道出,这才救了蔡的岳父,朱莲与陈大雷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魏大算从此改邪归正,拜朱氏夫妇为义父母,愿为二老尽孝……

农耕时代,乡村农民识字者极少,著名学者费正清指出:在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村,“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戏剧、民谣、评书等等都是这种教化的方式之一,地方戏中好的剧目,对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有一定作用。而这些戏剧,因为故事感人,音乐动听,故而能在农村广泛流传。万珍哼唱的《蔡鸣凤辞店》,在那个时代,应当算是一部正能量的好戏。

星子戏又称“弹腔戏”,主要声腔为“皮黄”。“皮黄”是京剧声腔“西皮”“二黄”的并称。京剧声腔动人,星子戏声腔由此演变而来,伴奏也用京胡,难怪星子戏戏琴一响,我就禁不住为之动容。

戏剧诞生较晚,它始于南宋杂剧,历经元、明时代,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努力,使之丰富发展,到清代初期有了飞跃,产生了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据专家们考证,星子“西河戏”出现较晚,它诞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年~1850年),流行于星子、德安、九江县一带,以星子为主。1982年之所以定名为“西河戏”,是因为“西河水流经星子”。2011年5月星子县“西河戏”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命名的理由认真起来有点欠妥,戏剧文史专家似乎不熟悉地理,在命名时有失误:鄱阳湖水系中有两个带“西”的名词,一个叫“西河”,一个叫“西水道”。“西河”作为小支流在鄱阳湖东都昌县独山入湖;“西水道”是指鄱阳湖西由赣江、修河、博阳河等支流组成的水系,它与鄱阳湖“东水道”在渚溪附近的“饶河口”交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鄱阳湖研究》)。“西河”与星子无关,“西水道”则与星子相连……“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 此“西河”非彼“西水道”,“西水道”流行的星子戏怎能说成“西河戏”?但错既已铸成,也就将错就错,好在命名之误无伤大雅。

家乡的西河戏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浪得虚名,是两百多年来一代代戏剧艺人们不懈追求的艺术结晶。一些剧目在家乡能流传至今,能拥有众多的戏迷,在于这些戏“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傅斯年评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愿家乡的“大戏”能流传久远。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