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论语)也说范仲淹的先天下而忧

1月31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4426

也说范仲淹的先天下而忧

■ 邱益莲

范仲淹是北宋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之一,甚至有后人盛赞他是两宋三百年间第一人,他在《岳阳楼记》中抒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则是他执政为民,胸怀天下的人生写照。一忧一喜,一先一后,范仲淹的为官为人,不仅为沉疴积弊的北宋官场树立了典范,也为后世为官执政者指明了方向。

“敬业一身正气,为民事必躬亲。”范仲淹生活在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尖锐的北宋,身为参知政事(宰相),他的爱民敬业,忠于国家,首先表现在除旧革新,奋发图强上。仁宗时期,范仲淹面对当时官僚机构臃肿,贪渎之风盛行的现状,他力推吏治改革,奖优罚劣,罢黜贪渎,“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面对契丹、西夏的威胁,范仲淹率先发起了庆历革新。因触犯封建地主官僚保守派的利益,改革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被贬河南邓州。遭遇失败,身处逆境,范仲淹不是怨天尤人,更不是消极沉沦,他借滕子京请他为重修岳阳楼而作记之机,在《岳阳楼记》中表明他的为人为官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气概,履职为民忠心耿耿的胸怀,忠诚爱国孜孜敬业的虔诚,光照日月,彪炳千秋。

很多人身处官场,生怕触犯权贵,影响自己的仕途,工作中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漠不关心。范仲淹因把天下黎民百姓的忧乐放在首位,把国家的安危当作自己的使命,就是面对皇上的过失,他都是坚持“有犯无隐,有谏无讪”的原则。1029年冬至,仁宗皇帝违规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朝中其他大小官吏一律沉默,唯范仲淹直言进谏,他说:“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尽管因为直言进谏而屡遭贬黜,范仲淹爱国为民之心丝毫未见减损。范仲淹不计自身得失,不顾个人安危,秉持正义,敢与奸佞专权作斗争,为北宋开了敬业正气之风,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范仲淹的爱民敬业,先天下之忧而忧,还表现在他为官清廉,洁身自律上。身居要职,他却“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并告诫子孙:“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要到苏州接母亲到任所同住,拿不出路费,他把自己所骑之马卖了换取路费,这就是“卖马接娘”典故的来历。范仲淹不仅清廉律己,处处躬亲示范,还时时不忘教育警示家人要清廉节俭。他的儿子结婚时,他不允许儿媳饰以锦罗帷幔,传训儿子:“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

范仲淹对自己和家人要求节俭近乎严苛,但他对待百姓却极为慷慨。他贬官邓州知州,远离朝廷,一到任就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他秉持“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初心,在邓州就任几年内,当地民风大变,百姓安康。范仲淹到任期要离开邓州时,百姓沿途数里拦截使者,请求他留任,朝廷只好顺应民意让范仲淹在邓州延期一年。

范仲淹在邠州、庆州任职时,因他的勤政爱民,深得当地各族百姓的爱戴和称赞,当地汉族、羌族百姓曾为他画像和立生祠。当获悉他去世时,“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范仲淹晚年时用自己所有的俸禄在苏州置义田,为族人和乡亲提供生活保障,为国家减忧分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够时刻不忘初心,不计个人得失,把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幸福当作自己毕生奋斗的使命,这种执政为民的赤胆忠心,值得我们学习。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