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读书之乐
■ 曾 芬
近日,读了一篇周国平先生谈读书之乐的文章,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手执一本喜欢的书,一杯咖啡在侧,时不时地啜上一小口,在书与咖啡的香气中一点点沉沦,便是我给予自己的宠爱。书虽然读得不算多,但多半是囫囵吞枣,但读书带给我的快乐却不少。
读书在我看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唱歌、跳舞、钓鱼等娱乐方式一样,都是为生活增加乐趣。兴趣爱好因人而异,没有一种方式能满足所有人,只要符合公序良俗,不危害他人及社会,又能愉悦自己身心的,我认为都是好的。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尊重个体差异性的社会。你心中的明月在别人眼中或许勉强只算是个萤火虫,正是因为如此,生命才更加生动有趣。对于我来说,读书恰好是能给我带来愉快感觉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之乐简单概括有三点:一是能帮助我认识未知的世界,探寻宇宙奥秘;二是能与书中的作者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享受自由、平等的对话;三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丰盈。
童年时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读小学三年级时,我订的第一份杂志是《奥秘》。杂志上有精美的插画,它带着我发现万物的神奇,陪我探索宇宙奥秘。每到杂志快到的那几天,我放学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父母书到了没有。每一期的《奥秘》我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遗憾的是,后来搬家时不小心全部弄丢了。为此,我怅然若失好久。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一生。”喜欢一位作者,或许是他作品中的某个观点给了你启示,或许是他说出了在你心中酝酿许久却未能准确表述的某种情感,或是他的思想引起了你强烈共鸣。以上任意一种可能,都能让你的内心充满喜悦,这种喜悦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独自静静地体会,难于向外人诉说。
要领略读书之乐,须有从容的心情。若奔着功利为目的,读书之乐便少了大半。历史上才高八斗,然怀才不遇者如浩天繁星,苏轼便是其中之一。自跻身仕途以来,他困于党争,屡遭贬谪,半世漂泊,在艰难困苦中终其一生,可他仍不改其乐。在赤壁下,他乘着一片孤舟,吟诵道:“惟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何等洒脱与超然。谁又能想到,那时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能在漫长的流放路上,保持着昂扬向上、不轻易屈服的风骨,也是得益于读书。读书为他构建了丰盈的精神世界,给予了他坚定的信念,令他即使身处逆境,亦不自伤自怜,高唱“一蓑烟雨任平生”,赢得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敬仰。
读书最大的快乐源于内心的丰盈,所以颜回才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样一本书,一百人读它就有一百种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去读,也会有不同的体会。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符号构筑的世界里的漫游,这个过程亦是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在读书时,我们与作者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有些书虽晦涩难懂,你可以尝试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倘若读了几遍还是一头雾水,勿再强求,不妨先搁置一边。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你读到另一本书时,忽然就能领悟。经历求而不得后,出其不意豁然开朗,这也是读书的乐趣。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