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的由来
■ 刘田立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濂溪”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这一名称的由来,与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有着不解之缘。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出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市)通判,赴任途中路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十分喜爱城郊庐山之胜,遂在山麓买田筑屋,作为日后终老之所。他将堂前从庐山莲花峰下流来的清澈小河命名为“濂溪”,溪边的新居称为“濂溪书堂”。在书堂落成之时,他写下《濂溪书堂》一诗: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於今。
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
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
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
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
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
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
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
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
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
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
窗前即畴囿,囿外桑麻林。
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
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
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
“濂”为周敦颐新造字。中国历史上,唐朝以前文未见有“濂”字。《说文解字》有“溓”字,释义为“溓,薄冰也”, 与“濂”含义迥别,而周敦颐在《题濂溪书堂》诗中,首用“廉”加“水”旁,造了一个新字。
诗中“名濂朝暮箴”句,明确指出濂溪首名在九江。“濂溪”是周敦颐为自己如今在九江庐山新居前流淌的一条溪水所取的新名字。
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记载“先生年四十五……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莲花峰下,流合湓浦,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由此亦可知:“濂溪”是周敦颐于1061年,在九江,为庐山的一条小溪所命名。
周敦颐在《濂溪书堂》一诗中提到的元子指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学先驱元结。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唐代宗时期),是出生于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的周敦颐先生约三百年前的故乡父母官。
元结擅长为溪水取名字,如右溪、瀼溪、浯溪等。今湖南永州阳明山国级森林公园内有一条名为“浯溪”的小溪,史载:(元结)乘舟逆湘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溪命名“吾溪”(意为:“唯吾独有”),自造“浯”字,命名为“浯溪”,撰《浯溪铭》,浯溪从此得名。
《濂溪书堂》一诗中首句“元子溪曰瀼”,为什么偏偏点明“瀼溪”,而不是“浯溪”或其他名字呢?
这是因为“瀼溪”也在江州(今九江)境内。安史之乱时,元结曾在江州避难一年多,其间他特为流经九江瑞昌湓城的一条河命名为“瀼溪”,自称“瀼溪浪士”。其次,“瀼溪”含“谦让是君子之道”的寓意。元结在避难期间与瑞昌湓城、南阳村民都相处很好,彼此谦让关爱,他在《瀼溪铭》中写道:“瀼溪,可谓让矣。让,君子之道也。”
为什么周敦颐会效仿元结,于三百年后在江州,取名门前溪水为“濂溪”呢?《南史·胡谐之传》中有一段文字: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范)柏年:“卿州复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曰:“臣所居廉、让之间。”帝嗟其善答。
文中记录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主角是梁州人范柏年,他与宋明帝之间有一段关于“贪泉”与“廉泉、让水”的对话:宋明帝提到了广州的贪泉(据说喝了此泉之水的人会变得贪婪),明帝问范柏年:“你们梁州有没有这样的泉水?”范柏年机智地回答:“梁州只有文川、武乡,以及廉泉、让水。”这里的“廉泉”和“让水”与“贪泉”形成鲜明的对比,寓意着清廉和谦让。
周敦颐应该是知晓这个故事。于是在《濂溪书堂》诗中,开篇有“元子溪曰瀼,诗传到於今”,结尾又有“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的诗句。不难想象,周敦颐为庐山莲花峰下小溪命名为“濂溪”,是寓心中之志——廉。九江有幸,成为“廉泉”和“让水”的地理所在地。
九江“濂溪”的由来,不仅是一段美丽的地理故事,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的史诗。周敦颐以他的高尚品德与卓越成就,为“濂溪”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使得这一名称成为九江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