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一江连双城!从对联里读懂南京与九江的千年羁绊

09:36 阅读 27855

image.png

一江连双城

从对联里读懂南京与九江的千年羁绊

桂孝树

  “雨花台台花雨雨洒花开,烟水亭亭水烟烟从水出”,这副巧思天成的对联,似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叩开了南京与九江两座古城尘封的记忆。两城同饮一江水点出两地血脉相连的根基,对联借“雨花台”与“烟水亭”两处地标勾勒城市风骨,字里行间满是双城跨越千年的不解之缘。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巧妙对仗,更是时光镌刻下的城市对话,每一个字词都承载着两座城的兴衰荣辱,在岁月长河中静静诉说着那段跨越千年的深情。那是长江水滋养出的缘分,是历史浪潮中交织的命运,是文化脉络里共通的灵魂。

  江为纽带

  600里航程里的千年交融

  长江,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是串联起南京与九江的第一根丝线,也是两地命运交织的见证者。从九江城畔的琵琶亭出发,江水一路东流,穿越鄱阳湖的浩渺烟波,湖面时而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的绿树红花,时而波涛汹涌,卷起层层浪花,仿佛在演绎着大自然的雄浑乐章。江水最终抵达南京的石头城下,600多里的航程,不是隔断,而是紧密相连的纽带。古往今来,这汪江水载着商船、驮着文明,让两座城的命运紧紧缠绕,从未分离。

  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九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江南漕运重镇。彼时,九江的码头人声鼎沸,搬运工们忙碌地将粮米、瓷器装上商船,号子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江面上。这些满载着物资的商船顺着长江而下,一路驶向南京。南京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对这些物资有着巨大的需求。粮米进入南京的市集,滋养着城中百姓;精美的瓷器则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也推动了南京手工业的发展。长江之上,商船络绎不绝,帆影点点,构成了一幅繁荣的水上画卷,见证着两座城在盛唐时期的蓬勃生机。南宋年间,金兵南渡,国家陷入战乱之中。面对外敌入侵,南京与九江的军民同心同德,沿长江筑起坚固的防线。江岸边,士兵们日夜坚守,手持兵器,目光坚定地注视着江面,随时准备抵御金兵的进攻。当金兵的战船试图突破防线时,两地军民奋勇杀敌,箭矢如雨般射向敌军,火炮轰鸣声震耳欲聋。江水被鲜血染红,却依旧奔腾向前,仿佛在为英勇的军民呐喊助威。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呐喊声、厮杀声永远回荡在长江上空,江水见证了他们浴血奋战的壮举,也将这份共同抵御外敌的爱国情怀深深烙印在两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

  寻常岁月,长江也从未停止过连接两座城的脚步。江上往来的商船依旧繁忙,载着九江的庐山云雾茶、南京的云锦绸缎,穿梭于两地之间。庐山云雾茶,生长在庐山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巅,那里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土壤肥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制成的茶叶,色泽翠绿,冲泡后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甘甜。当这些茶叶运到南京,立刻受到了南京市民的喜爱。茶馆里,人们品着庐山云雾茶,聊着家常,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而南京的云锦绸缎,更是闻名遐迩。云锦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久,每一寸云锦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其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无论是制作服装还是装饰物品,都尽显华贵。这些云锦绸缎运到九江后,成为当地富贵人家追捧的珍品,也让九江的丝绸市场更加繁荣。两座城的风物在彼此的市集生根发芽,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同饮一江水”从来不是一句虚言,而是刻在双城骨血里的日常,是两地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台亭映史

  双城精神内核的千年回响

  对联中的“雨花台”与“烟水亭”,看似是两处普通的景观,实则是南京与九江精神内核的缩影。一“台”一“亭”,一刚一柔,却同样承载着两座城的历史厚重,当“雨洒花开”遇见“烟从水出”,恰似两个性格迥异却灵魂相通的老友,在时光里遥遥相望,诉说着各自的故事,也呼应着彼此的情怀。

  南京的雨花台,地处南京城南,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南朝时期,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法,他的佛法高深,言辞恳切,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聆听。据说,当法师讲到精彩之处,天空中竟降下天花,纷纷扬扬落在雨花台上,“雨花台”也因此得名。那时的雨花台,充满了宁静与祥和。千年之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雨花台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革命先烈的长眠之地。在近代中国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在雨花台英勇就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江的烟水亭,坐落在甘棠湖中央,四周环水,景色宜人。甘棠湖湖水清澈见底,岸边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烟水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相传这里是周瑜操练水军的点将台。那时的周瑜,英姿飒爽,指挥着千军万马。在点将台上,他手持令旗,发号施令,水军将士们在湖中操练,战船穿梭,鼓声震天,场面十分壮观。周瑜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在这里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水军,为东吴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的烟水亭,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游客们来到烟水亭,漫步在亭台之间,感受着历史的气息。只要驻足亭中,闭上眼睛,仿佛就能隐约听见千年前水军操练的号角声,看见周瑜指挥若定的身影。烟水亭不仅是九江的一道美丽风景,更是九江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九江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英雄的敬仰。

  文脉相承

  笔墨与岁月里的情感共鸣

  唐代大诗人李白,既是南京的“常客”,也是九江的“故人”。他一生游历四方,对南京和九江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南京,李白曾多次登上凤凰台。凤凰台位于南京城南的凤凰山上,相传南朝时有凤凰栖息于此,故而得名。站在凤凰台上,俯瞰南京城,秦淮河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的壮阔一览无余。李白触景生情,写下了“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凤凰台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李白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成为了南京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九江,李白曾游览庐山。庐山以其雄、奇、险、秀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李白登上庐山,看到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如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他被这震撼的景色所吸引,挥笔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篇。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成为了描写庐山瀑布的千古绝唱,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九江庐山的美丽风光。李白的诗作,不仅为南京和九江的文化增添了光彩,也成为连接两座城市文化的纽带,让两地的文化在诗歌的世界里相互交融。

  宋代的苏轼,也是与南京和九江有着深厚渊源的文人。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的文学作品和政绩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九江游玩期间留下不少笔墨,九江成了苏轼心中最为牵挂的地方。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看到西湖因年久失修,湖面淤塞,水质变差,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于是,他决定疏浚西湖,组织百姓挖湖清淤,并在湖边修建了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苏堤的修建,不仅改善了西湖的水质,美化了环境,也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每到春天,苏堤上桃花盛开,柳树成荫,景色宜人,成为了杭州的一处著名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到了近代,两座城市更是携手并肩,共同抵御外敌,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大地,南京和九江都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南京金陵大学是当时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为了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资产,师生们被迫迁往九江避难。在九江,当地人民热情地接纳了他们,为他们提供了住所和生活物资。南京与九江的学子们在艰难的岁月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成为了两座城市共同的精神财富。

  江水不息

  千年羁绊的未来回响

  如今,新时代发展浪潮汹涌澎湃,为南京与九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座城市凭借各自的优势,展开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南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九江的临港产业基础雄厚,港口吞吐量位居长江中游前列,在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两地正在加强产业合作,南京的科技成果在九江转化,九江的优质产品通过南京走向全国,形成了“南京研发、九江制造”的合作模式。同时,两地在交通、环保、旅游等领域也展开了深度合作——南京与九江的高铁班次不断增加,两地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逐步完善,共同守护母亲河的清澈;南京的中山陵、夫子庙与九江的庐山、鄱阳湖组成旅游线路,让游客一次性感受两座古城的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与九江的千年羁绊,正以新的形式延续和发展。它不再只是藏在对联的字里行间,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而是融入了两座城的发展脉络,融入了两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闲暇之余,南京人会带着家人去九江看庐山瀑布,感受烟水亭的宁静;九江人也会带着孩子去南京逛夫子庙,领略雨花台的悲壮。两地的年轻人通过网络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结下新的友谊;两地的企业通过合作,共创美好的未来。长江依旧东流,岁月依然前行,南京与九江的故事,也将继续在江水中书写。

  这跨越千年的“不了情”,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一江春水滋养出的必然,是两座古城在岁月里彼此成就的温暖约定。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