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苏轼与九江情缘

10月24日 11时 阅读 31633

苏轼与九江情缘

□ 郭红钢

  1079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怀疑态度,换句话说,是与当时国家大政方针唱反调,于是由徐州知州从五品,贬调湖州知州从六品。这还不算,临行前,又修一封《湖州谢上表》给皇上,信还没到皇帝之手,就被新党断章取义,把几句牢骚话报给皇上,结果被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帽子,关入御史台监狱(因监狱乌黑一片也叫乌台),这就是“乌台诗案”。最终在黄州,安排一个无实权且受地方官员监视的戴罪团练副使从八品虚职。

跳波翻潜鱼

  五年后,气也消得差不多的皇帝念记苏轼才华下诏调任汝州(今河南平顶山市),看似官职没有多大变化,但离京城靠近,释放出善意。苏轼心情自然舒展、放松,他需要走出去,拥抱大自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把这几年的压抑心情释放出来。他借机赴任,盘算旅游计划,九江是他赴任必经之水路,他饱读史书,了解九江历史文脉深厚,他想去感悟一下“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

  苏轼在“浔阳江头夜送客”码头上岸,由朋友安排在九江城作短暂休整。

  次日,从城东启程,骑马来到观音桥,秀林葱翠下藏着“天下第六泉”,激流穿石中飞出大峡谷。

  高山仰止,五老峰、汉阳峰、太乙峰尽收眼帘,神奇、挺拔、巍峨。他跨过观音桥,庐山佛教五大丛林之一栖贤寺展现在他眼前。

  他需要求得观音菩萨保佑,历经磨难之后,从此再无曲折、风浪。他打破因“乌台诗案”而立“绝不写诗”誓言,写下《栖贤三峡桥》“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一吐为快,诗里的“跳波翻潜鱼”,不正是他5年沉默获得释放亲身经历写照吗?

我来不忍去

  游玩观音桥后他来到秀峰,秀峰开元寺方丈佛印与之交往甚密,陪他去感悟“庐山之美在山南”。向着一条樵夫砍柴山径走去,清溪流淌、古木参天,约半里路程,有一龙潭经千万年泉水冲击而成,潭周围岩石光滑、坚硬,像是人为打过磨一般,形似大锅,锅底水深处淹不到一个大人肩膀,清澈见底,时有鱼儿游动。此时我想起高考那年也是带着释放多年寒窗苦读心情,与几名同学相邀来到龙潭戏水。如此,琼液之潭,只可惜当年苏轼来此还是春暮,否则也会一跃而下冲凉去了。峡谷上方一股泉水流来,落在龙潭,又从龙潭流出,活水终年不竭。龙潭旁边有一山亭,苏轼在此亭中休息,看到泉水潄冲玉石,在方丈佛印的请求下,又有如此绝伦美景,于是,苏轼忍不住又一次打破“绝不作诗”誓言,赋诗一首《开先漱玉亭》“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馀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后来人们就把此亭叫做漱玉亭,漱玉亭保留至今,游客只知有亭,却不知亭名来历。

  苏轼由佛印带路继续向前探走,路边岩壁上留有许多石刻,字样受到风吹雨淋,显得有几分沧桑。继续前行约1公里路程,终于见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没有作诗,或许,他心生“眼前景色道不得,李白有诗在上头”之感。

  离开秀峰前,他借用他此处所作《开先漱玉亭》诗中“我来不忍去”,在石刻上留下“不忍去”三字,至今这石刻保留完好,诗与石刻为秀峰增添不少名气。

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告别秀峰,回到九江城稍作休整,第三天,又向着西林寺奔去。西林寺一方净土吸引了大文豪,这里松涛阵阵、翠竹依依、清溪潺潺、古木苍苍,更有古刹肃肃、晨钟悠悠、禅云森森、香烟袅袅,是心情压抑之久之人散心好地方。他是社会名流,在开元方丈佛印介绍下,西林寺庙方丈热情接待了苏轼并全程陪同游览。先是参观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然后走出佛门,去看那树根盘绕、叶茂蔽荫;去看那龙潭碧液、泉水滴淌;去听那莺鹂啭啭、山鸠咕咕;去感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去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这一来,把大文豪诗兴激发出来,正当吟诵,却又止口,似乎想到了什么。原来,他心中阴影始终没有抹去,想到自己受尽“乌台诗案”折磨之太深,被打击迫害之太毒,牢记“绝不作诗”誓言,在观音桥题诗是因为想图个祈祷,在秀峰题字是因为开元方丈是故友,而到此处,虽然景色绝美,但其心病太重,把即将出口成章的诗句压了下去,藏在心中。

  走遍西林寺的前前后后,左右远近,返回寺中,一向吃斋寺庙方丈破例在寺庙外一家酒楼设宴款待。酒席上方丈抓住时机邀请苏轼题诗赋词,留下笔墨,苏轼千般推辞,众僧万般恳求。思虑良久,也确实被一路走来山水人文所触动,于是,苏轼又一次破例,为寺庙赋诗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一出,惊呆了所有在场僧人,无不对苏轼才气所敬佩。这首诗既对庐山外观景色总体概括,又蕴含很深哲理,看似语言纯朴无华,却把庐山描绘得淋漓尽致。此诗流传至今,已被教育部收录小学一年级课本通用。

  在此盛情难却之下,苏轼提笔写下《初入庐山三首》,“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大意是初入庐山,景色还没看够之意。

水隔南山人不渡

  不知是想起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来,还是为寻找观赏鄱阳湖最佳位置,或许是因登庐山时间不够用,一蹴而就到了都昌县的南山,一览烟波渺茫湖光景色。1987年,我大学毕业前夕,到都昌实习时,登过一次南山,记得登山最佳处,是靠近湖边那一片浅水缓冲区。

  苏轼也是选择从此处登山,因为其它地方悬崖陡壁、杂木丛生,大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感。登山看湖,恰好适合他的心情,他要用广袤无边的湖水去抚平他心灵的痛伤。他登高远望,湖光山色、湖天一体、白帆点点,近处波光粼粼、海鸥掠水、渔歌唱晚。他想到了唐朝诗人‌李白“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湖光如镜的意境,融合个人遇赦后的豁达心境。他有诗在心中,但他坚守“绝不作诗”誓言。他把目光收回到南山,有一寺庙挂在岩壁上,寺庙旁泉水叮咚,岩石上刻有“野老岩”三字,引起苏轼好奇。询问寺庙里和尚,得知汉武帝刘彻南巡来到此地,寻找隐士未果,在岩石上刻下“野老岩”三字时,苏轼动了心思,高山之上能见到泉水本属不易,却又知汉朝皇帝到过此山更属不易。于是,他在岩石上改题“野老泉”三字,流传至今,为此山增添许多名气。这一天,苏轼也许是看到辽阔湖水,心情自然特别好,日落西山余兴未尽,他把目光投向岸边炊烟袅袅的县城,即兴赋诗“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的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

  也是1084年这一年,一天苏轼送儿去德兴赴任县尉,路过石钟山,来之前在《水经》上看到过有关对石钟山来历描述文字,却对此有所疑惑,想亲自考察一番,于是,唤儿找来木船和船夫,下到山脚乘上小船向着崖壁环绕。发现山崖临水处布满了石缝、石裂、小石洞,心想这应该是石山发出声音的根源。正想离开,又见一块大石,石头大到差不多半个篮球场那么大,大石下是大石洞,江风、湖风吹来,把波浪送进石洞里拍打洞壁发出咚咚之声,回荡在石洞里,犹如古代编钟音乐声,其声又从洞口向外传出,石钟山由此得名。于是,写下《石钟山记》,书中阐明“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哲学观念。

江夏无双种奇茗

  苏轼在杭州一官僚家看到黄庭坚诗文,对其敬佩有加,在朋友引荐下,两人诗词唱和、书信频繁,就像现在的微信聊天,你来我往感情笃深,但因各自忙于政务,却未曾谋面。

  苏轼调离黄州时,特意去了一趟九江修水,拜访患难之交的黄庭坚。要知道,古代想见到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像现在有手机联系,方便、快捷、准确。遗憾未能见到本人,在修水境内至今还保留了苏轼到访修水双井村的足迹。漫江乡寺前村曾有一个跨武宁渡口,相传因苏轼拜访黄庭坚时途经此地,乡人将其命名为“来苏渡”以示纪念‌。

  黄庭坚曾以茶赠苏轼,有诗《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苏轼原韵回应《鲁直以诗馈赠双井茶次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如今,双井村黄庭坚纪念馆墙上有一幅苏轼与黄庭坚茶诗唱和匾,苏黄友情见证。

到得还来别无事

  64岁的苏轼,年老体衰、多病缠身。在生命最后时刻,想到九江庐山烟雨,临终前写给儿子最后一首诗不是别的,却是《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的大意是告诫人们,无缘去观赏庐山,则会遗憾终身,但看到庐山景致又如何呢,回过头来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罢了。

  到临终最后时光,苏轼用质朴无华禅语,再一次提到九江庐山,可见苏轼与九江情缘之深。一句“到得还来别无事”的禅语,既是其历经宦海浮沉后对“空”与“无执”的深刻认知,也是对九江一种深深惦念。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