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赋诗忆浔阳
■ 陈建国
我对九江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寄托。在《浔城忆旧——风俗画里的老九江》发行仪式上,我一口气购买了五本。此书由陈尚秋老先生与陈珑老师合著,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发行。新书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九江文化增添光彩,带给老九江人意外的惊喜与美好的记忆。
翻开新书,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街坊旧影填满眼眸,民风民俗,拂面而来;画龙点睛的诗词,意境深远,清新脱俗。《浔城忆旧》中,每一幅画都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每一首诗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浔城忆旧》的精髓之处,是构思上的独具匠心,是绘画与诗歌的完美结合。95岁的陈尚秋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九江人,有着深深的家乡情怀。他用一支毛笔进行素描绘画,以独特的视角和绘画风格,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雕琢出九江旧时栩栩如生的人物与景象。诗人陈珑老师,在多年的诗词创作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和突破,将九江方言与百姓口语融入诗词中。他的诗词与他的人一样,质朴且有温度,淡雅且有高度,贴近生活且有感染力。语言生动,雅俗共赏。静态的画面,通过诗词的述事,跃然纸上,别具一格,将九江旧影活灵活现展示在读者面前。
陈氏兄弟在序言写道:“民俗成图,便于直观欣赏;白话成诗,犹听历史厚重声声。”《浔城忆旧》分为“老城老地方”“五花八门”“九佬十八匠”“岁时习俗”和“老城老行当”五部分。
当我翻到《西园巷子多》这幅画面时,深有感触。在20世纪80年代,我与同学走在窄小而弯弯曲曲的西园巷子里,好不容易来到同学的外婆家。青砖黛瓦的矮小房子,两扇木门吱吱作响。诗人陈珑赋诗写道:“西园巷子窄又多,稍不小心就走错。若是外地小偷来,十有九回跑不脱。”多么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西园旧时景象。2003年九江老城区改造,西园被拆除。可惜,西园的地名未保留。从此,它只停留在老九江人的记忆中。
从《浔城忆旧》书中,彰显出绘画赋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交融芬芳。它散发出独特的老九江烟火气息。它仿佛让我走进记忆中的浔阳老城,走进狭窄却热闹非凡的弯曲小巷,光亮的石板路,听到货郎的叫卖声。那些房屋老式的木门半掩,透着微亮而温暖的煤油灯光。坐在门口竹床上乘凉的人们,手拿蒲扇正在聊天,笑声回荡在小巷之中。
小巷深处的浪井,晚霞映照的能仁寺,烟雨朦胧的烟水亭,竹排搭建的码头,都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成了温柔的过往。轮船在江面川流不息,长江两岸牵着猪、背着菜的赶集人,来来往往。那些推着独轮车的人,提着菜篮子的人,讨价还价的声音,都藏着细碎的热乎劲儿。大家把寻常日子的琐碎与热闹,都融进了江水的潮起潮落里,这是老九江独有的旋律。
欣慰的是,这一切都能在《浔城忆旧》中找到。浔城旧时的阳光与清风,老九江人的记忆,仿佛从书的绘画赋诗中款款飘来,让人沉醉,让人思量。
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与反复打磨,融入了作者的灵魂,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浔城忆旧》值得品读,它传承了九江千年文化脉络,揭示了百姓过往的酸甜苦辣,让读者在市井民俗中寻找到父辈的足迹、儿时的记忆、故乡的风景。欣赏之后,有一种盛夏突被雨淋般的沉浸畅快。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