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散文苑)身披冷月思故乡

8月1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29021

身披冷月思故乡

■ 饶 军

20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了军报组织的走边防采风活动。在中秋节前一天,我们赶到了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查果拉哨所,在这里看到了边关的一轮冷月,也感受到了戍边军人的艰辛和丰采。

查果拉,在藏语中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 在青藏高原的查果拉,绝没有这诗情画意,它荒无人烟,亘古无绿,雪山连绵不绝,冷寂荒凉,是人类生命的禁区。当一颗颗红五星和鲜红的领章与雪山大地交织在一起,查果拉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鲜花盛开的地方。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查果拉哨所,是西藏军区“高原戍边模范营”。哨所距亚东县城120公里,海拔5300多米,氧气稀薄,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最低零下50摄氏度。年平均日照在100天左右,雨雪天在120天左右。山川河流长年被冰雪覆盖,一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达200天左右。

从1962年建哨所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哨所官兵巡逻在边防线上,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他们一年有200多天与大风共舞,与冰雪相伴,与孤独同在,难以吃到水果蔬菜,危险随时都可能降临,1965年,哨所被国防部授予“高原红色边防队”的荣誉称号,先后有十多名官兵将生命定格在这雪山大地上。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哨所1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700多名官兵立功受奖,先后涌现了“雷锋式的好干部、雪山好门巴”薛生魁,“边陲优秀儿女”苏海河,全军英模代表张文清,一等功臣赵显富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在查果拉与战士们朝夕相处的,除了行走在茫茫宇宙中的一轮红日,便是天空中的那一轮冷月。在茫茫雪域高原,战士们在巡逻途中,偶尔能见到雪莲。它是植物中最耐寒的物种之一,也是名贵的药材。虽然雪莲花惹人喜爱,但要见到她的真颜并不容易,因为它是七八年才开花结果,有的老兵在这里待了三四年都没见过它。所以,大家认为能见到雪莲花,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战士们热爱哨所,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绝不是溢美之词,每当退伍季,就有不少老战士写下留队申请书。老兵樊德聚在哨所积劳成疾,已至肝癌晚期。在医院弥留之际,他恳请首长,让他再回一次查果拉。当战士们用担架将他抬到哨所后,他挺起身子,向雪山大地、向查果拉主峰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用自己的年轻生命,为查果拉树立了一座丰碑。战士颜红林,在哨所戍边8年,爬冰卧雪巡逻里程超万里,患上多种高原疾病。他曾多次被领导安排到低海拔地区工作,可他全部拒绝了。“忠诚戍边十大感动人物”徐圆圆,三上查果拉,头发脱落,嘴唇开裂,身患多种高原疾病,仍坚守在戍边第一线。在查果拉,被冰雪冻伤的战士不计其数,因冻伤截掉手指和脚趾的也不在少数。

在采风时,我们常被战士们的浪漫与乐观感染,也被战士们对月亮的特别感情感动。这是边关的特殊环境形成的,哨所每年都要组织武装巡逻30余次,徒步500余公里,要翻越6000米以上的雪山20余次。大家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巡逻途中,常常是风雪交加,夜晚更是伸手不见五指。这样的恶劣的天气,战士们就盼着一轮明月能将月色洒满雪山大地。这也是战士们能将查果拉当作第二故乡的一个精神支柱的重要原因。

一位家住长江岸边的战士向我讲述了长江的月色。小战士已经有了心上人,他们在分别时相约,每当月圆时分,都要遥望明月,让明月千里寄相思。“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他说,青藏高原是长江的源头,不知道查果拉融化的冰山雪水是否流到了他的家乡。我告诉他,你守护的这片净土,她的琼液不仅流向了长江,还流到了黄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珠江、塔里木河等地。听到这里,小战士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

一位来自黄河岸边的战士,他讲述了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上的黄河月色。他说,黄河的月色与长江的月色不同,明月下是村连村、庄连庄的炊烟,月色下一片朦朦胧胧的景象。到了冬季,大地微微回暖,更显得明月下的家园洋溢的烟火气息。还有的战士来自大山深处,说深山里的月亮与长江、黄河的月亮不同。当一轮明月升腾在东山顶上,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升起的袅袅炊烟,在银辉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房前屋后的树下便树影婆娑,温馨祥和。

一位被称为“哨所秀才”的战士来自鄱湖岸边,他披着鄱湖的月色走向军营。在荒野的边塞,沐浴着边关的冷月,他备感家乡月亮的明亮。他说,在银辉倾泻的夜晚,他曾多次去鲜花绿草铺成的湖草洲上欣赏鄱湖月色,感受月光下的鄱湖神韵和万种风情。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驱散了一湖的暮色,银色的月光洒满了湖水和草洲,把月光挂在停泊在港湾的桅杆上,波光粼粼,一湖碎银,这就是美丽的鄱湖月夜图。

战士们对故乡明月的眷恋有多深,就清楚保卫边关的责任有多重。

在哨所,我也参加了一次站岗执勤,在月明星稀的晚上,高原上的月亮似乎就在头顶上,感觉与雪山靠得很近,清辉也觉得更透彻。月光倾泻在雪山的峰峦之间和我们身上,更显得冰清玉洁。我仰望一轮明月,似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在眼前,一种望月思乡的情绪油然而生。

新一代的查果拉哨所的战友们,从老兵手里接过守边戍疆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其中,不仅仅有每年应征入伍的新兵,还有清华的学子吴毅恒。2009年,吴毅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11年12月,他投笔从戎,走进了查果拉哨所。到哨所的第一天,吴毅恒就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患重感冒、发烧。在高原,感冒是非常危险的。可他拒绝了首长要送他下山治疗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留在了哨卡。他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本领,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共青团员”,荣立二等功,直至完成服役后,再重回清华继续完成学业。

查果拉哨所能像磁铁一样,将年轻的士兵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官兵,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奔赴这个生命禁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他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和人民,在这里巡逻站岗,就是守护父老乡亲的安全,也是为了故乡的月更圆更亮。”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