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的浔阳江(下)
■ 孙海帆
胡有源 油画《江边》(1979年)
徐东林 油画《江边集市》(1980年)
饶国安 水粉《九江二码头》(1980年)
张相森 油画《浔阳江畔》(2014年)
彭孟之 油画《长江一隅》(2020年)
无论时代变幻、江山更迭,江边码头都是个热闹的所在。
对老九江人来说,儿时的长江是可以亲近和嬉戏的,“常在江边湿湿脚”“到长江划水“到江边撒网钓鱼”是市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快和乐趣。“江边”是九江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表达多种功能性场所的词汇,九江境内江岸线长达152公里,九江人无论生产生活、休闲度假甚至无所事事都和“江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0年,画家徐东林画了一幅《江边集市》,定格了九江长江旁边的盛况。这应该是个酷暑,烈日灼人,被江水蒸发的热气笼罩着岸边,江边的土坡和泥巴地上小贩和市民头顶草帽、打着阳伞讨价还价做着生意,刚刚到达还未及收帆的货船又从江北载来许多生鲜和蔬果,湿漉漉的江滩上杂乱但有序,喧闹而欢欣,正是这幅表现“亲水集市”的油画传递出的情绪。
随着“水码头”地位的淡化,江边集市与九江人渐行渐远,让长江边留下了许多落寞的身影。饶国安两幅水粉画,形象表达了这种变迁,一幅是《九江二码头》,另一幅是《二码头雪景》,同一个地点两者一热一冷、一动一静。“二码头”即古元《淡淡阳光》中那个小客运码头,它承担着九江至下属县城湖口及彭泽的客运任务,画中人物寥寥数个传达出水路客运逐渐冷清的信息。
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由于早年信息的封闭,年轻的九江画家们与全国同时代的画家一样,以摹写“苏联美术绘画”和“红色美术”的写实绘画风格为主,纪实性很强,但于艺术本身而言,却少了些应有的国际性和时代感。
在各种艺术流派都被了解和吸收的今天,画家笔下的浔阳江早已不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模样。彭孟芝画作《长江一隅》由写实走向写意,明显能感受到新生后的九江港的氛围,它不再是长江客轮、内河客船和农贸市场的集合,代之而来的是繁忙的外贸及物流港口,画面一种火热的情绪扑面而来,为浔阳江作出了阳光和乐观的诠释。坚守九江的画家们描绘出了浔阳江火热的新形象。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