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画说九江)画中的烟水亭(下)

7月14日 19时 阅读 31831


画中的烟水亭(下)

■ 孙海帆


徐东林 油画《烟水亭路口》局部(1978年)

 

孙九斌 油画《烟水亭》(1976年)

饶国安 水粉《烟水亭》(1978年)

 

胡有源 油画《烟水亭》(2013年)

 

包泽伟 油画《九江湖光山色烟水亭》(2023年)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20岁出头的胡有源拎着写生画箱从他的小画室出来。小画室是英国传教士留下的一幢百年老洋楼的储藏室,楼上住着胡有源在同文中学教书的父母。胡有源直奔南湖边一幢小楼楼顶,完成了一幅油画写生《九江烟水亭》。

和胡有源秀气的模样不同,他的油画热情奔放、笔触粗犷、色彩浓烈,情感充沛,正因如此,他的那幅《烟水亭》准确记录和传递了时代的气氛。由于绘画角度较高,胡有源的那幅画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为数不多的有关烟水亭的“写生全景图”,图中近景有灰瓦的老式民居,中远景可见环绕甘棠湖的红色屋顶老别墅、耸立的能仁寺,甚至依稀可见胡有源的家,这是他美术梦想发芽和生长的地方。多年后,胡有源依据对那幅画的记忆,创作了一幅《烟水亭》。

如果胡有源的《烟水亭》是写实的话,那么徐东林这幅画于1978年的《烟水亭路口》则采用了“虚写烟水亭”的方式,他画烟水亭附近的道路景象,画中并没有出现烟水亭,却给人带来关于烟水亭的遐想和诗意。

徐东林的画风也一如他的外表,细致丰满,色彩和谐,一派文人风骨。他的绘画的成熟度高,当时在全国美术界已经崭露头角。后来,徐东林在油画创作上有着更高和更具影响力的成果,他是出自九江且长期定居在九江的中国油画大家。他的这幅《烟水亭路口》油画写生,画面色彩明亮,用笔轻快,如沐春风。只见道路两旁的绿树郁郁葱葱,阳光洒满了街道,蓝白相间的公共汽车和骑自行车的白衣红裙的女性相间而行。这是开放之初的城市风景,是难以言说的喜悦的直观表达,更是那个时代九江的感性记忆。这种美好在延续,20世纪80年代,比徐东林年长4岁,在九江画界江湖地位很高的饶国安又写生了一幅水粉作品《烟水亭》。

饶国安的这幅《烟水亭》,给人很强的既视感,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回了那个市场开放,旅游、休闲生活开始的时代。画中,甘棠湖水波荡漾,光影摇曳,水中几十条小游船和船主等待着客人的到来,一对男女正划着小船准备泛舟湖光山色之间。画中的烟水亭也如一位慈祥的老人,任由这位坚强而浪漫的画家描绘着自己。绘画的透视关系极为准确,还原了绘画者此刻的主观视点,也传达了他此刻专注和陶醉在写生中的快乐心情。

花絮

本文成稿之后,又收到两位画家有关《烟水亭》的作品。一幅是孙九斌绘于1976年的《烟水亭》,绘画时他刚20岁出头,是九江市第三中学的美术老师。作品构图工整、笔法自如,平视的角度还原了烟水亭的日常景象,传达了烟水亭的永恒性。即使过了近半个世纪,站在孙九斌绘画的角度上看,美丽的烟水亭风采依旧。

包泽伟则凭着自己对烟水亭形象的深刻记忆,为本文创作了一幅烟水亭油画作品。包泽伟年轻时离开家乡南下珠海并游学欧洲,但无论走多远,画到何种境界,家乡九江和烟水亭一直是他绘画的情感底色和造型原点。他默画的烟水亭处在“似与不似之间”,建筑的形状、九曲桥、远处的李公堤和庐山形象依旧,“印象的红色”却折射了烟水亭在他心中别样的温暖和光芒。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