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拾遗)武宁学子怒驱间谍

4月29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072


武宁学子怒驱间谍

■ 谢飞鹏

1923年秋日的一天,一艘高悬日本国旗、满载日货的日本商船,从修河驶向武宁县城。船上,日本东亚局调查员田三荣七郎等人,打着销售仁丹的幌子,从事间谍活动,搜索武宁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情报。

外国商船从未到过武宁,当地人并未见过日本人。日本商船的到来顿时轰动了全城。日本商船停靠城南码头后,田三荣七郎等人上岸拿着“仁丹”在街上出售。他们横冲直撞,到处乱窜,行人未及时让路,便横眉怒目,肆意辱骂。在他们看来,北洋政府都不能拿他们怎样,何况武宁这个山旮旯的小地方。

武宁虽是小地方,但有强烈的个性和自主精神。历史上,大洞的鲁山寨、黄塅的武安寨、船滩的辽山寨等,都有农民聚众举义,反抗封建王朝的苛政及官吏的压迫。清末李烈钧怒打王官,民国五年农民陈沄山、张鹤池等人领导“斩丁灭段”的活动,更是鼓舞了武宁人民的斗志。

身在山区的武宁自古以来重教重读,不少学子在九江、南昌求学。“五四运动”之后,江西的进步青年发起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探索改造社会为中心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成立了江西改造社。在南昌、九江等地读书的武宁学子深受影响,回到家乡后,不仅带来很多进步书籍、刊物,还讲述自己亲身的感受和见闻,宣传革命道理,并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其间,他们还创办了《武宁平民报》,向城乡人民主要是知识青年广泛散发,输送革命理论,激发反帝反封建的热情。

1920年,在“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武宁在城北高等小学的基础上,增办了沉健、启智、宏毅三所高等小学,大量招收来自乡村授业于私塾的学生。这些学生读的虽然是高等小学,年龄普遍偏大,大的有20来岁,但他们中文程度较高,关心时局,热爱祖国。当《白话周刊》《新江西》《九江报》等进步书刊源源不断地流入武宁时,首先被熏陶的便是这四所学校的师生。《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读物传到武宁后,更是对在校师生和社会知识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深受启发,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探索。

日本人当天的蛮横行为激起了武宁群众的愤怒,学生自发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爆发了。沉健小学部分学生率先行动,他们联合宏毅、启智和城北等校学生1000余人,发起反抗活动。学生手挥小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等口号,骤然涌出南门,迫使日商交出全部的“仁丹”,堆在河沙洲里,放火焚烧。群众闻讯而来,汇成人山人海,纷纷拍手称快。

学生们还在那条船上查出了许多有关我国一些地方的地理、人口、资源、风俗等资料,证实田三荣七郎是日本间谍。宏毅小学校长徐凤祥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在他支持下,学生代表李英鉴等人率领学生上街游行,向县政府请愿。上万群众尾随浩荡的学生队伍,押着两名日商进入县衙。同时分派同学,张贴标语,宣传抵制日货。县知事颜邦政怕事情闹大,影响自己的乌纱帽,虽然震怒,但又不敢开罪学生,只能责令各校校长劝导学生回校。在一片反抗的呼声中,日本商船灰溜溜地逃出了武宁。

在新思想、新理念引导下,特别是经过这次事件,进一步教育了学生,启发了广大群众,为武宁后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