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湖的老坝
■ 汪传贵
神灵湖位于庐山市东部与鄱阳湖相连的一片湖区。郦道元在《水经注·庐江水》中介绍,“山下有神庙,号曰宫亭庙,山庙甚神,能分风劈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神灵湖由此而得名,后来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宫亭湖”。伫立于如今的神灵湖大桥上,细心便会发现,在大桥南北两侧湖底的不远处,隐约可见各有一道连通神灵湖两岸的土坝残痕。而北面那条紧贴湖底酷似宽大的土坝,了解其过往的当地人都将其称之为“老坝”。
每当我走近神灵湖及大垅村旁,遥望着那残存的一丝老坝,心中总泛起无限的想象及思念。因为那条土坝蕴藏着我的童年时光。记忆中,那里有父亲挑着箩筐带着我们兄妹穿越老坝,前往梅溪和麻头走亲访友的情景,也有母亲曾参与生产队修老坝抽水站劳作的身影。那条贯通心底的老坝,早已烙入我记忆的深处。
前不久,我偶然听说这条老坝是五里波湖村的村民于1949年前出资并召集村民修建的,坝的北面以前还有一块纪念大坝完工的石碑。于是,我顺着大垅村口前的田间地沟,两度穿越干涸又杂乱不堪的湖底,努力地走近那条老坝及对面茂密的柴林,试图一探建坝的背景。可惜的是,我寻遍周边未见石碑的踪迹。
蔡润生是白鹿镇波湖村的村民。他说出资主持修建神灵湖老坝的村民叫蔡通周,是他祖父的叔叔。蔡通周家之前也颇为贫穷,之所以能出资修建神灵湖老坝,是因为他的父亲曾做过生意。抗战初期,日军的炮火曾引发庐山三天三夜的大火,周边的树木及房屋被烧毁。那时,住在庐山及星子县周边的人都需要大量的竹子和木材修建房屋。蔡通周的父亲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从修河利用水排运送木材到星子南门码头贩卖。
蔡通周继承父辈的生意后,一直秉承着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家风。他经常将加工制好的小木船排低价卖给或赠送当地村民。附近人家有老人去世,他将准备出售的木棺免费送去。遇上灾年或春节,蔡通周主动打开自家粮仓放粮救济穷困的人家。因为蔡通周处处与人为善,货真价实,做生意又诚信,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神灵湖沿大垅村潮流而上,两岸曾是茂密的山林。每逢水位上涨的季节,从鄱阳湖涌入神灵湖的湖水,一直沿大垅村向北蔓延至数公里。从五里牌方向过来的各路水源顺着大垅涌入神灵湖后再流入鄱阳湖,所以大垅村以前一年四季整个湖底的延伸地带基本被水面或泥泞覆盖。而那时五里波湖、大岭等村的村民前往县城,也都必须乘坐木排及小船过渡。不然,就只能从五里牌方向绕数十里路。能否快速便捷地过湖,一直是两岸人们心中期盼。
1946年,蔡通周经过反复酝酿与考察,决定自行出资,在神灵湖至大垅村的中间修一条土坝路。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周边村民的积极响应。大家利用涸水季节肩挑背扛,前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条南北长约两百米,坝底宽五米,坝面宽三米,坝高三米的老坝土路。
由于老坝是在湖中用泥土筑成,遇上大水及长时期雨水浸泡,很容易崩塌。于是,蔡通周又采购大量的鹅卵石围砌在老土坝的两侧,并在路面铺上条状大理石。同时在老坝的南侧及中间部位各建了一个过水的石拱桥。
由于湖底泥土松软,为保障老坝泄水桥的坚固安全,石拱桥全部用大理石建造,石拱桥底还打入了大量的松树木桩进行加固。早年,老坝两旁及路面的大理石被取走,运到白鹿阳家畈用于修水库。但那些曾被打入桥底泥土中的松木桩,至今仍扎根在桥石下。
连接神灵湖两岸的老坝建成后,成为县城连接白鹿波湖及大岭等地方的主要通行纽带。蔡通周的善行感动了附近村落富裕人家。白鹿畈里汪家及黄家湾也先后有人自行出资,在村口溪涧间修建便民小桥。人们为纪念蔡通周慷慨解囊的善举,曾在老坝的北岸处竖立了一块高约一米的石碑,碑文中详细记述了当时建坝的经过。可惜的是,石碑被毁于“文革”时期。
老坝除了方便通行,也给两岸村庄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20世纪60年代末,城区大队黄泥岭及郭家垅等地开展大造农田运动。为保障稻谷农田的灌溉用水,1973年,城区大队组织村民在老坝下方百米处,又新建了一条低矮的土坝用于拦湖蓄水。1975年,他们又在老坝旁开挖蓄水池塘,并开展了城区黄泥岭等地农田的抽水灌溉工程建设。
老坝湖底沿着山坡至南岸上方有百米之高。要将湖水顺利抽到山坡上的引水沟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大家从老坝底部沿山坡搭建木架,在木架上捆绑水管试着抽水。由于水管线路较长,木架难以承受抽水后的重量,多次崩塌损毁。而且木制架子受风雨侵蚀,容易损坏。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风公社(今南康镇)动员城区大队的村民,挑土修建抽水电站土坝。从此,老坝下方的湖水顺着土坡的水槽流入黄泥岭一带的田塘。
为了多产粮食,神灵湖两岸村庄陆续开垦了很多农田。城区大队由五里公社(今白鹿镇)划归东风公社后,五里公社又在老坝的北面搭建了一个抽水站,用于向波湖及黄家湾一带抽水灌溉农田。每逢秋冬季,城区大队会组织各生产队村民为水坝挑土加固。我上初中时,曾去过老坝帮母亲挑土上坝。村民们汗流浃背地挑土筑坝的场景,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也始终忘不掉挑着半担子泥土上坝后领取工分牌的那份快乐。
如今神灵湖大桥早已凌空飞架,湖畔两岸旧貌换新颜。那座曾承载过两岸村民的老坝,依然屹立在神灵湖中。老坝中央的石拱桥,也基本完好。如今,我重新漫步在这条荒废多年的老坝上,远望鄱阳湖碧蓝的湖水,触摸着青绿的湖草,仿佛又看到当年社员们挑土筑坝的场景。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