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庚续文脉 致敬长江)他们让黄庭坚的作品得以流传

3月8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2131


他们让黄庭坚的作品得以流传

■ 周武现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他是北宋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的书法独创风格,作品《砥柱铭》在2010年以4.368亿元的价格拍卖成交,打破了当时中国书法的拍卖纪录。他的“涤亲溺器”孝心故事列中华二十四孝之一,至今影响着华夏子孙。

全国各地研黄学者数以万计,出版黄庭坚各类文集数千个版本。在考证黄庭坚流传于今的各类著作时,笔者发现修水明代进士周季麟、周季凤、周希令、查仲道,明贡士查仲儒,清代进士万承风、陈三立为黄庭坚的著作传世付出了许多心力,功不可没。黄庭坚的后裔黄㽦、黄垺、黄纯如、黄中;四川新津任渊、四川眉州史容、史季温;在修水担任过的知州叶天爵、蒋芝、李友梅、宋调元等人也为黄庭坚的著作传世作出了不少贡献。

周氏兄弟合力刊刻《豫章黄先生文集》

《山谷文集》流传到明代嘉靖年间,获重新刊刻,被称为嘉靖本《豫章黄先生文集》。这本文集的刊刻经历一波三折。

周季凤在《山谷先生全书序》中介绍,为了不让《山谷文集》散失,他与哥哥周季麟一起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在琼山阁老丘公处找到《豫章余集》三十六卷,但是不全。最后从内阁中抄得宋蜀人所献《正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词》一卷、《简尺》二卷、《年谱》三十卷,共九十七卷。搜集到黄庭坚相关书籍和史料后,周季麟便着手重刻《豫章黄先生文集》。后因周季麟个人原因,他将刊刻之事郑重地交给周季凤。兄长之命,周季凤慷慨应允。他请求弘治十六年(1503年)的知宁州事叶天爵筹集资金付梓。弘治十八年(1505年),叶天爵因丁忧而去,刻书一事便中断了,由于资金短缺,这一搁置就是20余年。

当时,周季凤另抄了一部近百卷的《豫章黄先生文集》游说四方。可惜的是,一直没人能承担得了这笔昂贵的出版费用。此时,蜀人徐岱在明嘉靖时期担任江西监察御史,他一直想续刻《豫章黄先生文集》。到江西后,他四处访求《山谷集》。发现宁州所刻旧版残毁,徐岱心疼不已,即命权知宁州余载仕续成其事。不久,新任州守乔迁到任,接手重修、补刻黄集之任,于嘉靖五年(1526年)将书集刊刻完毕。

当时,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要以周季凤珍藏九十七卷抄本为基础,复求善本校勘,徐岱在《山谷全书序》后署“嘉靖丙戌季冬望日”,则为嘉靖五年(1526年);周季凤序及查仲道后序署“嘉靖丁亥仲春”,则为嘉靖六年(1527年),书即成于此时。因徐岱力推,长达二十余载未完成的刊印之事,仅数月付梓告竣。

《豫章黄先生文集》成书共九十九卷,即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词一卷、简尺二卷、年谱三十卷,后附黄庶《伐檀集》二卷,以示本书渊源。《豫章黄先生文集》是《山谷集》经历了长期的沉晦之后一次新的结集,囊括了黄庭坚各个时期的大多数作品,对于《山谷集》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因收录之齐,卷数之众,雕刻之精,校勘之准,《豫章黄先生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其《提要》称其“尚为不失宋本之遗,非外间他刻所及焉”。

查氏兄弟编辑《豫章黄先生文集》和《校黄诗内篇》

查氏两兄弟,是明代宁州山口来苏村查孟常之子,长子查仲儒为明朝岁贡,任眉州通判。次子查仲道官至汀州知府,查家在明朝为宁州名门望族之一。

查仲道同徐岱、周季凤于明嘉靖丁亥仲春参与了重编《山谷全书》,其撰序并书于该书之后。序中讲述《山谷全书》重刻之事:“先生为吾宁先哲,为宋室奇才,为西江诗祖。其孝友殊笃,其气节特异,其造诣精深,其文章瑰玮。其在当时也,虽片纸只字之出,人争传诵。……维时大巡西蜀徐公岱按吾江右,雅重名教,荐檄州郡,拳拳于先哲文献是征。而吾守湖南乔君迁适至,欣然从事,悉心规划,遂命庠士王朝宗、查应元辈复求缮本,重加校刻。越数月,始克告成,而人人喜获睹全书为幸……”

在《山谷全书》成书之后6年,查仲道之兄查仲儒与时任宁州的知县蒋芝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校证刊编了《黄诗内篇》一册。该书收录黄庭坚诗712首,共14卷,并续编入《黄庭坚太史谥议》和《史传》,周季凤撰《山谷先生别传》。

为查找《校黄诗内篇》原版刻本,笔者曾赴中国图书馆找到了此书。这套书的版本为9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可惜仅存卷七至卷十四,共八卷。

周希令重刻《黄文节山谷先生文集》

《豫章黄先生文集》面世时隔76年后,巡学云南、谪知宁州的方沆,在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周希令(周季凤和周季麟的侄子),乡贤查尧安、余应旂等建议下,启动重刻《山谷全书》,并改书名为《黄文节山谷先生文集》。方沆和周希令等人率先捐资。在他们带领下,宁州黄氏等各姓氏父老子弟纷纷响应,终于在万历癸卯三十一年(1603年)刻成其《黄文节山谷先生文集》。

《黄文节山谷先生文集》共三十卷,此文集之内集在篇目的编排上有所变动。旧本只分古律诗,此本将四言、五言、七言古律各体均分卷,卷一为赋,卷二为四言及五言古,卷三至五为七言古,卷六五律,卷七七律,卷八五绝,卷九、十为七绝。词在旧本中单列,本书中归在卷十一、十二。卷十三至二十分别为序、记、赞、铭、颂、论、碑各体文字。卷二十一为字说,将旧本中原载于“序”的字序统归于字说。旧本中有“简尺”二卷,本书删去,将书信都归入卷二十二、二十三,而且将《刀笔》一书中的部分内容补入其中。卷二十四至二十七为题跋,二十八为祭文,二十九、三十为墓志铭。《山谷年谱》作十五卷,《伐檀集》仍附。此本分类虽较旧本明晰,但已失宋本原貌,且刻工较为粗糙,远逊嘉靖本,不过其异文颇有校勘价值。之后,此本的《内集》三十卷,又有明王风祥光启堂刻本及清振邺堂选修本等版本流传。

因方沆、周希令等已刻成了《黄文节山谷先生文集》,也称之为《内集》,但尚缺《外集》与《别集》。时隔十年后,滇南人李友梅由国子监助教知宁州后发起续刻,山谷后人及宁州士大夫再次热烈响应。历时近十个月后,《内集》《外集》与《别集》合于一体的《黄文节山谷先生文集》于1614年出版。

万承风重刊《山谷老人刀笔》《黄律卮言》

万承风是清代道光皇帝之师,作为黄山谷同乡人,他校勘重刊了《山谷老人刀笔》,该书二十卷,计六百八十二首,是一部黄庭坚七律诗的选本,颇有特色。

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万承风又主持刻成了《黄律卮言》。明万历年间,黄庭坚的耳孙黄纯如编辑此书时,在《自序》中就说:“黄子纯如,先生之耳孙也,属不,辑先生律诗,以为传家衣钵。”为光大先人诗法,他请同乡黄中编选此集,共选山谷七言律诗一百六十首,按山谷生平仕宦厘分为九集。当时不知何故,未能付梓,直至清代嘉庆年间,才由万承风刊刻。他在《黄律卮言后序》交代了此书的发现经过:“余既从世姻胡斓圃家假抄宋刻《山谷刀笔》,复从其侄子桐门得《黄律卮言》写本一帙,篇幅上下前后磨灭殆尽,而文字独完好。”

此书扉页上标明“古瓦山房校刊”,“古瓦山房”就是万承风的书斋名。本书共九集,每集前有《卮言》简介该集内容。九集分别题为《捷归集》《叶县集》《国子集》《太和集》《德平集》《秘省集》《谪黔集》《宥归集》《宜阳集》。

编选者以山谷生平为线索结撰全书,共收山谷七律160余首,占其所作七律的一半以上。编选者对入选之诗都作了细致的考证,不仅反映了山谷七律的风格特色,也能帮助后人了解其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的发展变迁,很有研究价值。《黄律卮言》现存于修水县图书馆。

陈三立重刻《山谷外集诗注》

陈三立为晚清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崇仰山谷,在其主持下刊刻了《山谷诗外集诗注》,世人称之为陈三立刻本。此书是清末著名之影宋刊本之一。《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山谷外集诗注》十七卷、《山谷别集》二卷。 开本敞阔,仿宋体,字大如钱,白纸,刊印皆精。

陈三立在《题辞》中记述了刊刻的来龙去脉:“光绪十九年(1893年),方侍余父(其父陈宝箴)官湖北提刑,其秋携友游黄州诸山,遂过杨惺吾广文书楼,遍览所藏金石秘籍,中有日本所得《宋椠黄山谷内外集》,其认为是孤本,非常珍视……念余与山谷同里闬,余父又嗜山谷诗,尝憾无精刻,颇欲广其流传,显于世。”书上扉页写着,该书于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年)开雕,己亥二十五年(1899年)八月印成。

事实上这次刊刻是陈三立与杨守敬共同完成的。杨守敬在尾跋里写道,内集源自日本翻雕宋本,前有任渊、许尹旧序,及陈三立序,外集、别集出朝鲜活字本。清光绪年间,杨守敬曾在日本购得南宋绍定福建延平黄垺根刊刻的本子。带回中国后,他在光绪二十一年时,将其与朝鲜活字本宋代史容所撰《外集注》、宋代史季温所撰《别集注》一起借给陈三立。该书由杨氏亲自校勘文字,陈氏又以重金聘请湖北黄冈的版刻名家陶子麟操刀。出版后,该书名盛一时,成为清代覆刻宋本的典范。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