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千眼桥
■ 余燕平
纯净的天空,显现出它一贯的湛蓝,鄱阳湖上凉爽的风阵阵吹过湖滨,之前沿湖大面积的水域,水位已经退落,鄱阳湖的秋天来了。
作为国内第一大淡水湖,除高水位期之外,鄱阳湖的平水位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低水期面积只有500多平方公里。这就使得枯水期的鄱阳湖流域,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画面。
都昌县多宝乡沙山湖区平均海拔13米多,总面积28.8万亩,它被称为“江南戈壁滩”。沙山湖区的不平凡之处,不仅是无际飞扬的黄沙,更有一份历史文化的厚重,因为在这一方相对僻静之处,有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眼桥。
千眼桥,这座隐藏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湖底的古石桥,西端紧邻鄱阳湖主航道,与庐山市(原星子县)隔湖相望。每当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时,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便会重见天日,展现出它的全貌。古桥全长2930米,宽1.2米的桥面,远远眺望,宛如一条巨龙在鄱阳湖中穿梭,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我一直想去千眼桥一睹它的风采。这天,我开始了鄱阳湖千眼桥之行。都昌县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乡,一路上,那些错落有致的村庄,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间或在大大小小的石板桥边,会看到正悠闲地聊着天的浣衣女。
但在靠近鄱阳湖边的路上,画风突变。那连绵的山坡下,是一片片褐色的石崖,山脚则堆满了石砾,小草间杂其间。
从山坡上风力发电装置旁走过,听到嗡嗡的声音。巨大风叶转动的模糊倒影,在地上重复着它的轨迹,仿佛决意要将那些浮尘扫尽。
沿着山坡往西北方向走,就来到了鄱阳湖沙山区段。这里是浩渺鄱阳湖的一隅,每逢秋季,退水后的沙山就在眼前一望无边。
靠着湖的前方,是一片金黄色的沙滩。被湖风雕琢过的沙面,呈现出一层层的沙浪,线条是那么流畅而精巧。我沿着沙地一路走去,远处能看到千眼桥的轮廓。在一片空旷的平野中,它就像田头穿梭的阡陌,醒目,悠长。
脚下的沙地开始出现无数小贝壳,以及一些干枯的水草。毫无疑问,这里之前曾被湖水环绕。至于那些鱼虾,却随着流水游向了远方。
风开始大起来,耳边是阵阵呼呼之声。鄱阳湖的风是自由的,没有阻隔的,它会呼啸着穿越于数县市,把天气预报下的风力级别,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称之为湖风。
再行约数里,神奇的千眼桥终于出现在我眼前。这座著名的石桥,全长2600多米,有900多个桥孔,故被称为千眼桥。鄱阳湖丰水期,千眼桥浸泡在水中,当鄱阳湖水位低于10.5米时,才露出真容。千眼桥始建于明朝,彼时都昌县和庐山市都隶属南康府。两地之间,夏季时鄱阳湖虽然有渡船,但秋冬湖水季节性退去,当湖区还未干透,百姓们就没法在淤泥上行走。崇祯年间,都昌县父母官钱启忠体恤百姓,倡导捐俸集资修桥,历时五年,一座全国最长的石桥诞生了。
横亘在湖湾的千眼桥,宛如长虹卧波,人们往来于都昌和庐山,这条路便利快捷,反之绕着鄱阳湖滨则需要大半天时间。
这是一座由厚厚的麻石铺就的石桥,桥面多由三块大石条纵向组合,它们搭建在松木制成的桥墩上,浩浩荡荡,坚实而稳固。一眼望去,石桥向着湖心方向直线延伸着,而那另一头已在视线之外。
千眼桥在清朝时期经过了重修,当地百姓也一直致力于保护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如今,虽历经岁月的磨砺和湖水的侵蚀,千眼桥的恢宏神韵,依然让人赞叹。
此刻我在桥上缓缓前行,似是对远方的探索、寻求,感受着这份历史财富的深远和厚重。恍惚间,铁马金戈的画面随风而至,鼓角之音此起彼伏。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红巾军将领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十八年,但无论战场上的英勇,还是帷幄间的良谋,历史的烟尘,终究在这片滔滔湖面归于沉寂。
所以我更愿意看到,那些月映湖心,或者渔歌互答的画面;希望看到荷叶田田,凫鸟翩飞的景象;期盼看到欢笑的旅人走在桥头,似踏浪而来,满载而归……这些,都是鄱阳湖澎湃生命力的延续。
这是历史遗留的文化瑰宝,是一颗鄱湖明珠,经历了沧桑磨砺,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爱护。
站在千眼桥上,我伫立远眺,湖对岸是隐隐连绵的匡庐,巍然屹立的群峰彰显着它的不凡。这苍茫的山和浩瀚的湖遥相呼应,在天地间并驾齐驱,亘古不移。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也自会世世代代钟灵毓秀,奋发图强。
回来的路上,我回头再顾千眼桥,湖中的它稳健苍劲,恰似一条古老的纤绳,能拉起所有搁浅的心舟,通向胜利彼岸。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