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撷英·雨水
■ 伍 穆
1、风雨
春插时,雨说来就来,几片乌云一聚,一声炸雷一响,就噼哩叭啦地乱了整个天地。也有风,一阵一阵地来,来时雨急一些,停时雨疏一些。风雨齐来,就把天地间那点乍暖全给还寒了。这时赤脚站在水田里身子骨就会冷得直打哆嗦。(谢宗玉《四季农事》)
【点评】古谚云:风是雨秀才,风过雨就来。风雨的关系总是很密切。写出了风和雨的关系,以及给人带来的感受。“乍暖还寒”的成语用了“拆词法”。
2、急雨
不知什么时候下起雨来了。雨点子落在树木上,飒飒飒飒,飒飒飒飒,听起来是一阵子急雨。窗玻璃上亮闪闪的,缀满了一颗一颗的雨珠子,滴溜溜乱滚着,一颗赶着一颗,一颗又赶着另一颗,转眼间就淌成了一片。根来湿淋淋地跑出跑进,把院子里的东西该收的收了,该苫的苫了,又去关东屋西屋的门窗。鸡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雨弄晕了,躲在廊檐下,咕咕咕咕咕咕抱怨个不休。树枝子乱摇,天黑得像是泼了墨。(付秀莹《一种蛾眉》)
【点评】刚才那一幕婆媳暗斗,因根来的进门差一点爆发,翠台刚跟丈夫撒气,就把一场雨引进来了。突如其来的雨水,意外地缓解了家庭气氛,婆媳矛盾也暂时熄火。值得注意的还有描写角度,这显然是从室内翠台的观察角度,先写雨声,次写窗玻璃上的雨珠子,再写人和动物的活动,最后是天色的变化,井井有条,读者如置身其间。
3、梅雨
梅雨在城市上空紊乱地倾斜,它像一个愚笨的人拨弄一种失灵的乐器,突然响了,突然又沉寂了。太阳朗朗地挂在空中,石子路上的水洼在悄悄增长,护城河里的水位也在一寸一寸地涨高。(苏童《城北地带》)
【点评】舒缓而悠扬的语言创造出苏童的抒情风格,感伤而富有诗意。描写梅雨,用了一些对比方式。“突然响了,突然又沉寂了”,写出梅雨季节的无常变化。“太阳朗朗地挂在空中”“水洼在悄悄增长”用了叠音词,让叙述语调变得缓慢而有韵律。
4、夏雨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刘湛秋《雨的四季》)
【点评】文章描写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其中夏雨热烈而粗犷,充满生机。文中还描写了人们对雨的感受,表达了爱雨的情怀。
5、暴雨之前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蹿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路遥《人生》)
【点评】这是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让人体会到这是北方的夏天。作者集中笔墨写大暴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为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调,大暴雨下的故事必定是一个忽强忽弱、起起伏伏扣人心弦的悲剧故事。
6、瓢泼大雨
入春之后,雨水并不多,过几天才下一点毛毛细雨,令人想起春雨贵如油这句话之精辟。及至春末,雨情骤变,瓢泼大雨劈头盖脑连下了两天两夜,满山满谷是哗哗的雨声,人们对面说话都难以听见。千沟万壑洪水奔泻,响若沉雷;石蛙溪变作一条暴戾不羁的金龙,疯狂地翻滚、咆哮,冲垮了不少田墈,吞噬了一些靠近溪边的田块。(少鸿《梦土》)
【点评】瓢泼大雨是对雨的一种形容,开头的毛毛细雨是它的前奏和铺垫,然后从声音(拟声词、说话声的参照、比喻)、颜色(“金龙”)、威力(翻滚、咆哮、冲垮、吞噬)等各个方面描写这场大雨。
7、太阳雨
太阳晃晃悠悠在天上浮动,雨却下得有声有色。整个天空,像巨大的冰块在融化,阳光普照,那粗细均匀的雨丝,一根根,皆为金色。无一丝风,雨丝垂直而降,就像一道宽阔的大幕,辉煌地高悬在天地之间。(曹文轩《天瓢》)
【点评】太阳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成因不一,当太阳的角度较低时就会出现彩虹。用“晃晃悠悠在天上浮动”来写下太阳雨时,天上的太阳的动态,其实是人的感受。接着写雨的形状和颜色,最后以人们的整体印象而结束。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