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咫尺壁垒 知音难觅
■ 王朋宾
朋友暑期买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说平淡,看不下去,我趁机索要。收到快递后的当晚便急于打开,阅读一个多小时,我的感受与朋友并无二致。39万字的长篇小说,两个多星期才把它看完。
小说分为上下两部,时间跨度有百年之长,主要围绕两个主角的故事展开。上部《出延津记》以民国时期为背景,讲述杨百顺(后改名吴摩西)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生活在河南延津的普通农民杨百顺,一辈子都在寻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从杀猪、种菜到挑水,他换了很多活计,也经历了多次情感背叛。最终,他与养女巧玲失散,心灰意冷后离开家乡,远走陕西。下部《回延津记》以改革开放后的时代为背景,讲述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寻找自我与亲情的故事。牛爱国在河北沧州开了个修车铺,可他的婚姻生活同样不幸,发现妻子出轨后,本想报复,却又在不断寻找一个能“说句话”的人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最终,踏上寻根之旅,他决定回到父亲的故乡延津。
整部小说通过“走”与“回”的环形结构,讲述普通人在寻找能说上心里话的人所经历的孤独与困境,展现了中国人在百年社会变迁中,内心深处对精神世界的永恒渴望。
小说中人物大多处于“话语困境”中,要么找不到说话的人,要么说的话被曲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理解的艰难。标题“一句顶一万句”蕴含深刻哲理:人生中若能找到“说得着”的人,一句知心话胜过万句闲言。
作品中意大利传教士老詹在中国传教四十年仅发展八名教徒的设定,暗示了中西文化在解决孤独问题上的差异。西方文化,通过与神对话获得内心安宁;中国文化,依赖与人对话排解孤独,但“人心难测”,导致更深层的孤独。小说最终通过老詹之口道出一句人生箴言:“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以及“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这两句话点明了小说的核心启示:面对孤独,最终还是要依靠个体的独立与坚强。
这部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邃的主题思考,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个人认为,这部小说写透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内心世界。甚至有人说“读懂了这本书,就看懂了一半的中国人”。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面映照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镜子,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这个喧嚣世界中安放自己的心灵,如何通过真诚的沟通打破心与心之间的壁垒。
作品揭示的中国人跨越时代的孤独感,不同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刘震云的孤独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它以朴实幽默的叙述方式受到广泛好评,尤其是“一件事扯出另一件事”的叙事手法,被认为深刻反映了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小说精准捕捉到了中国人的“孤独”,不是无人陪伴,而是无人理解。这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困境,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作者通过大量的对话和人物关系网,构建了一个“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世相图”。
现代通信科技日新月异,看似消除了沟通的壁垒,实则造就了新的困境。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万句”的喧嚣前所未有,社交媒体上的点赞、群聊里的寒暄、碎片化的资讯,但这些多数是无效的、浅层的噪音。我们追求的不是说话的量,而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质,即被真正理解和共鸣的深度连接。
“低头看手机”正是现代人沟通困境最典型、最直观的隐喻和表现。它让《一句顶一万句》中那种抽象的“孤独”和“失语”,在现代社会有了具象的载体。当人们坐在一起,手机屏幕却似一道无形的墙。身体虽近在咫尺,精神却已远隔天涯,这是一种“在场的缺席”。
网络的匿名性与快节奏助长了误解与隔阂,人们习惯于表演式的交流,却丧失了耐心倾听和细腻体察的能力。最终陷入一个悖论:沟通工具空前发达,但心灵的知音依然难觅。真正的困境或许不在于找不到人说话,而在于我们是否还相信,还有没有能力找到或存在那种可以穿透心灵、“一句顶一万句”的真情对话。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实习编辑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