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讲述)肉票的记忆

11月5日 19时 阅读 30898


肉票的记忆

■ 陈 珑

1976年的冬天,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九江市食品公司下属的一个养猪场工作。那时候工作非常难找,能够有一份临时性的工作已经非常不容易。养猪场在向阳闸附近,我每天都要从四码头走到单位去上班。还记得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一次上班的路上,我从甘棠湖边经过时,突然发现湖水结冰了。当时,有人居然拖着板车在湖面上行走。只是才20岁的我不怕冷,也不知道冷。工作一个多月,九江市食品公司开始组建宣传队到各个县区慰问演出,我有幸被抽调到食品公司的宣传队。

那时候,食品公司在大中路柴桑小学斜对面办公。我们排练的地方在西门口,这里有一个报刊门市部,楼上则是市政协的大会议室。我因为会吹笛子,被分配到乐队,后来又让我学习吹唢呐和小号。每天早上,我都赶到烟水亭的九曲桥上,对着甘棠湖吹小号,嘴都吹肿了,才能勉强上台表演。跟着宣传队,我们先后去了修水、武宁、都昌等县演出。演出结束后,宣传队解散了,我被分配到食品公司的二菜场工作。

二菜场在现在的四码头附近,我们家住双峰路,斜对面就是梅花庵。每天,我要穿过五桂场去上班。之所以叫五桂场,是因为这里有五棵桂花树。随着这些年城市改造的推进,那五棵桂花树,也悄无声息地从视野里消失了。

二菜场的右边是蔬菜公司,卖蔬菜、豆腐、干菜等,左边则是食品公司,卖猪肉、牛肉及禽蛋类等,办公室都在最里面。

那个时候的肉是凭票买的。在我的印象中,当时的猪肉价格是7.8角/斤,牛肉的价格是5.7角/斤,比猪肉便宜。鸡蛋的价格好像是8.7角/斤。若蛋壳上有裂纹,便被称为损壳蛋,卖4.3角/斤。

卖猪肉的案头上是一两扇猪肉,内脏和猪头也是一起搭配过来的,但是基本上被人内定。猪肉虽然是凭肉票买,但是卖肉的师傅会把一扇猪分成几段,然后随意割给你。所以,在那个买肉凭票的年代里,卖肉的人都是大家巴结的对象。当然,卖鸡鸭、卖蛋的人,也享受着同样的待遇。

卖肉的人有着抽不完的烟。每个单位会有一个专门负责采购的人,他们身上都装着烟,且每个人都跟卖肉的师傅很熟。当时,比较好的烟是“大前门”,九江人俗称“八叉”,因为“门”字底下像个“八”字。简装的“大前门”是3.4角/包,精装的“大前门”有锡纸,是4角/包,外面根本买不到。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县长级别的人才能抽“大前门”。可卖肉的师傅,每天都有“大前门”抽。他们的案板上,常常堆着一堆烟,有的时候烟太差了,他们还不要。不过,那些烟常会沾上油脂,并不好抽。

有些单位有上海人做采购员的,他们还递过来一块香皂、一盒牙膏或者一条毛巾,有时候还会塞来一筒麦乳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这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到别人家作客,若是主人为你泡上一杯麦乳精,比现在喝咖啡还要时髦。

有段时间,肉非常紧张。大家为了吃上肉,半夜就开始排队。最为紧张的时候,除了商业部门发的肉票之外,菜场还专门印发了一种票。我记得那个票其实就是一张小白纸,上面写着是“凭票供应肉几斤”的字样,然后盖上“九江市食品公司第二菜场”的章子。没有这个票,即使有肉票和钱也买不到肉。

我在禽蛋、牛肉组工作,专门卖鸡、鸭、蛋和牛肉。那个时候的牛肉是要到宰牛厂运回。宰牛场在老马渡附近,牛肉一周只卖两次。卖的那天,我清晨三四时便和卖牛肉的师傅一起赶到老马渡宰牛场。宰牛厂经过屠宰,会把牛头、牛肚子等物件拿出来,把肉挂在大钩子上,用剔骨刀把牛肉剔下来。这时,就必须有经验的师傅来剔肉。

牛的骨头很硬,很难把它从牛体上分离出来。有个成语叫游刃有余,便是形容熟练的师傅在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师傅们把肉剔下来之后,我们就会把牛肉过磅,用箩筐装好,然后运回来。

最早的时候,我们是用板车去拖运的,后来有的单位为了跟我们搞好关系,就用汽车帮我们拖运。剔下来的骨头和牛头,宰牛场会放到一个大蒸笼里蒸熟,这叫拆骨肉。拆骨肉很好吃,但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基本上都内部卖掉了。我们在运牛肉的时候,他们会给一两块让我们尝尝。拆骨肉蘸点佐料,味道别提多鲜美了。

为了给单位创造效益,我们当时在禽蛋组专门做了份子菜卖。所谓份子菜就是有几片五花肉搭配一点青菜,生份卖3角多。因为不要肉票的,非常紧俏,刚配好就会卖完。

当时有个姓吴的经理,是从湖口调过来的,家里住在火柴厂。他很喜欢我,一直想把我留下来。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我最终没有在食品公司工作。但是在这里工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很多回忆。有一次,卖牛肉的师傅有事,要我帮忙顶替。顶替了一段时间,我基本上也能够做到一刀下去,斤两分毫不差。

卖猪肉叫剁肉,卖牛肉叫割牛肉。大家常说吃牛肉要吃黄牛肉,可什么是黄牛肉,什么是水牛肉,很多人至今还分不清。其实,分辨两种牛肉要看牛肉身上粘连着的那层膜。那层膜是黄色的,就是黄牛肉;若是白色的,就是水牛肉。

卖肉师傅曾是物资紧缺年代时的“香饽饽”,如今要和寻常摊主一样,笑着、吆喝着招揽顾客。经过菜市场时,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感慨,原来时代的车轮,早已悄无声息地碾过了那么长的路。

那个凭票度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它不是褪色的旧符号,而是衬得今日生活愈发鲜活的底色,让我们在随手可得的便利里,更懂得这份丰衣足食的幸福,来得多么珍贵。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