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千师万课”生物学科教学观摩活动举行。鹤湖学校生物教师在两天半的时间里,聆听了19节优质课与专家们的深度点评,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兼具视觉冲击与思维碰撞的教育盛宴。从灵动创新的课堂实践到严谨深刻的专业引领,每一处细节都让大家对生物教学的本质有了全新认知,也为今后的教学之路点亮了明灯。

创新实践与学科本质的深度融合,是此次观摩最鲜明的收获。参赛教师们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落到实处。青霉菌字画、反射弧物理模型、鸟类呼吸系统结构模型等创新实验,让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可感;更有教师巧用扭扭棒、水果电池等生活化材料,降低实验门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兴趣。跨学科融合的尝试同样亮眼,茶文化与生物知识的碰撞、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探究,将生物学科与地理、化学、医学等领域有机衔接,真正实现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这些课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物教学的创新不是形式的花哨,而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设计优化。
技术赋能与教学智慧的相得益彰,展现了新时代教学的新样态。AI视频、3D动画、全息影像等技术的熟练运用,让课堂焕发别样生机。360度旋转的骨骼肌肉动画、AI模拟的细胞分裂过程,将微观世界与复杂结构清晰呈现;部分教师借助AI与学生进行“专家对话”,让课堂互动更具深度。
专家点评的精准点拨,让大家拨开迷雾、明晰方向。刘娟娟教研员提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首位”原则,直指教学核心——生物作为自然科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推理的严谨至关重要,如“异养生物”概念的精准解读、实验单一变量原则的坚守,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细节。邱伟华教研员提出的“跨学科实践需契合STEM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要落实到教学目标”等观点,更让大家意识到教学不仅要“热闹”,更要“扎实”。专家们既肯定亮点,也不回避问题,如板书设计的缺失、课堂时间分配的失衡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反思的镜鉴。

“千师万课”搭建的不仅是展示平台,更是成长阶梯。我们将以此次观摩为契机,带着对生物教学的热爱与思考,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把优质课堂的经验融入鹤湖学校的日常教学,让生物课堂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育科学素养、传承生命观念的沃土,助力每一位学生在生物学探索中绽放光彩。
(来源:九江市鹤湖学校 余连英,凌晓晓)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