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岁月丨走进书店(外两篇)

11月1日 09时 阅读 29414

image.png

□ 杨廷松

  退休后,我除了一日三餐,啥事没干。于是,常逛书店,买些书。

  走进书店,里面静得像一座香火败落的遗寺。那位收银员,正伏案香睡。

  上二楼,楼梯口摆放着三个大口径的水桶。我好奇地往上看了看,原来楼顶漏水。

  绕过水桶,我径直走向诗歌散文书架。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书籍,琳琅满目。我只爱看一些散文与随笔。大块头的费精力,我畏难。专拣选一些短小的快餐式的文章。慰藉自己寂寞的心灵。

  古诗词、古代文学,都是好东西,但啃起来却累。四大名著,以前读过。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作家的散文诗歌小说,也读过一些。

  买书时,我不挑作者名声大小,也不顾其成名早晚,只读书中的世界里,是否有我喜欢的、欣赏的、渴求的、能够与我生命接通的东西。看中了就买。一本书也就一包中档香烟的价钱。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想,现今的书店,如此神圣的地方,为什么门可罗雀而又寒酸如此?或许,读书人都在读电子书而无需书本吧。然而,我还是喜欢白纸黑字里的翰墨书香的味儿。

  小文章

  有人建议我写长篇大作。我说写不了。我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没有那种天赋和写作能力。且不说鸿篇巨著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足够的学问以及非常的驾驭能力,单说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我的年龄就不允许了。所以,我便弄个小作坊,写些小文章,安抚安抚自己闲暇的日子。

  学习桃花源的生活,说些积极的话,立己立人,言之成文,也很自在。免得看别人的钱包眼红。

  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经历,写真情实感,写月是故乡的明。兼宣扬一些自己的浅薄感悟,包括伦理,忠孝之类的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宣扬在文字之中。每篇文章,我写得轻松,谈不上智慧和见识,几乎没什么分量。但都是我的生活与真情实感。

  同样是读书,见解却不同。人各有见。人不同,文不同。古语,生有涯,而知无涯。

  我虽然也写文章,但从不讨论别人文章的好歹。窃以为,轻易吐槽、诋毁、攻击他人文章是不道德行为。读别人作品时,即便有疑,也保持沉默。我相信车同轨,书同文。总之,积极的、向上的、激发生机的就是好东西。

  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关于“寡”和“贫”应在句中的位置,有人认为应当换一下,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我不去研究,也无心求证。然而,我现在的状况正是“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人的不均和不安,是忧国忧民,格局大。我这里借用古人的话,写的是小我。

  人生,不碍乎在两条线上往前走: 一条可见,一条不可见。生活,实实在在。贫富,强弱,贵贱,摸得着,看得见。而不可见,又仿佛真实存在的东西,却不知道是浮在水面的名,或是走向彼岸的花?

  当然,我都一大把年纪了,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没有研究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究竟是什么。怎样活,才不算白白活一回?

  温饱不成问题。物质,虽不算十分富裕,但只要不去花天酒地,基本不用担忧。可是,我内心却时常产生恐慌和不安的现象。

  究竟恐什么,慌什么?为什么不安?是年龄还是身体?是友情还是孤独?说不上来。亦或兼而有之。

  我想,古人也一定有过老年孤独寂寞的生活经历。否则,就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