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易家河村层林尽染,教师们首先抵达修河南岸的地质观测点。“这里是扬子古板块西南缘的构造‘十字路口’,正是教学中‘地质作用与土壤形成’的活教材。”陶华林老师指向岩层露头,带领老师们辨识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的凝灰质碎屑岩纹理。赵俊彦老师拿起石块,告诉大家:“这类岩石的原岩为远古时期的火山凝灰岩与沉积碎屑岩,经扬子古板块构造运动的挤压与区域变质作用后,形成了如今可见的浅变质特征——岩石表面可见清晰的层理构造与细微的矿物重结晶痕迹,颜色多呈青灰或灰褐色。”


地质考察结束后,教师们走进柑橘种植园。正值“永修蜜橘”丰收期,金黄果实挂满枝头。在种植户指引下,老师们观察橘园土壤,丈量株距,详细询问灌溉方式。据种植园负责人介绍,该村年产蜜橘超2000万斤,地理环境造就的独特品质让“永修蜜橘”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午后的柘林老镇青石板路泛着光泽,教师们穿行于明清风格建筑间,探寻“水陆码头文化”的地理印记。考察的最后一站是柘林水库大坝。这座亚洲第一大土石坝横亘山间,79.2亿立方米的库容量震撼人心。从7万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初建时期,到1998年成功拦洪18.5亿立方米的防洪壮举,再到如今的绿证全球交易创新。“水库的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综合效益,完美诠释了‘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站在坝顶远眺庐山西海,老师们还记录了水库对局部气候的调节作用,为“水体的地理意义”教学积累实证。

夕阳西下,满载土壤样本、柑橘果实与影像资料的老师们踏上归途。“这次考察实现了‘要素关联’的实地验证,从地质到农业,从聚落到大坝,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无处不在。”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些一手素材整合为原创试题与研学课程,助力学生突破思维瓶颈。
九江一中地理组长期坚持“实践·反思·成长”的教研理念,此次易家河考察既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契机,更是落实“学科素养与家国情怀共生”教学目标的生动实践。正如老师们在返程研讨中所言:“脚下的土地才是最好的地理课本。”
(来源:九江一中)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