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九江龙开河(二)
■ 孙海帆
虽然一直住在九江,但徐东林这个“隐藏的油画大家”(央广网语)早就名扬海内外画坛。自《金舟》开始,他的作品风格也逐渐从写实走向当代写意油画,为此国内诸多美术评论家、教授也在专业范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总结。
当画家的作品进入当代艺术的领域之后,很多人面临着“看不懂”的阅读障碍,看什么画都要问一句:“这画的是什么?”所以这时,需要一把进入画家天地的钥匙。解读徐东林当代作品的“钥匙”,还是要在九江的“水中”找。看他的作品,无论是画山水田园,还是梦境禅意,抑或人文都市,也不论其造型、构成、肌理、笔触、意象,其整体感觉还是潺潺流动、多变灵活、波涛汹涌的“水体”。可以说,了解九江的“水性”,就能了解徐东林艺术的当代性。
汪昌炽 水彩《铁桥头》(1965年)
徐东林 油画《龙开河畔》(1978年)
不过,徐东林的这幅《龙开河》中却几乎没画水。非但如此,其画中压阵的河西红色仓库,工整的构图还展现了这里的热烈、壮观和严谨,让人们感受船队期待扬帆长江的气氛。
曹智明在《沉没的龙开河》中写道:“全长不足5000米的龙开河水道,北止长江口。每年的夏季,当长江的水位增高的时候,龙开河的水面宽度大约100余米。这个季节,也是龙开河两岸最繁忙和最热闹的时候。河面白帆云集、百舸争流。先进港的避风靠岸,后进港的只得委曲求全,借宿在别的船尾……”徐东林的这幅画很好地还原了文中叙述的场景。
1978年,21岁的孙慕文在龙开河边画下了“东风桥”的英姿,这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以“东风桥”为主体的水彩写生之一。
在讲述龙开河的历史时,桥是绕不过去的故事,九江文史专家吴圣林在书中介绍:“龙开河最早的桥为宋代浮桥,明清时屡废屡建。1915年修建木质船墩桥,长70米,宽4米,桥身中部有3米宽开合式过船装置。随着滨兴洲的加速开发,木船墩桥已远远不适应城市交通的需求,为解决南浔铁路人流、货物过渡的困难以及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1926年初开始筹建龙开河铁桥。”
陈良孟 油画《龙开河铁桥》(2014年)
“该桥由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才生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九江总商会会长王试蓉监造,是九江老火车站通往市区的重要孔道。桥长60米,面宽3.5米,两边人行道各1.5米。桥梁为钢桁架结构,由下弦杆、横梁、斜杆、吊杆、上弦杆、联接杆组合联接而成。桥面为进口松木铺就,造型颇为雄伟壮美。”
吴振翔 国画《龙开河铁桥》(2017年)
孙慕文 水彩《龙开河东风桥头》(1978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龙开河铁桥已经承受不了交通运输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初,九江城建部门在距桥南不远处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九江人称为‘新桥’。”
虽然文脉源远流长,但经历“探索时期”的九江学画者几乎看不到正规的美术学习资料,接触外界的绘画也很少。所以,这个时期很多人的绘画技法看上去都很老套和中规中矩,孙慕文的这幅《龙开河东风桥头》绘画很能说明这一点。可也正因为他画得老老实实、仔仔细细,反倒让我们能将彼时东风桥的风情看得真切。
依旧是碧波荡漾,但作品中却没了饶国安和徐东林绘画中的热闹与繁忙,这是龙开河平静的模样。夏日里,远处低矮的老屋默然无声,东风桥上也没有人车川流的场景,水面光洁碧绿,锚链牵住的船上有人正往下搬运着红砖,这一切都被孙慕文细腻地记录了下来。从“老水彩”画的风格起步,从此,孙慕文的水彩画也具有了“微雕”时光的艺术特征。(未完待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