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品味陶渊明的田园诗

9月8日 19时 阅读 30785

品味陶渊明的田园诗

■ 陈泽富

在中国文学星河中,有一位诗人跨越千年岁月,始终被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陆游等文坛巨匠深深仰慕。他便是东晋末至刘宋初期的杰出诗人陶渊明——江西首位文学巨匠,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的陶渊明,其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

陶渊明的家族曾有过辉煌过往。其曾祖陶侃原籍鄱阳,年轻时随母迁居浔阳谋生,经人举荐投身军营后屡立战功。在极重门阀士族的东晋时期,陶侃从一介寒素之士,凭赫赫战功成为手握重兵的权臣,统领荆、雍七州军事,官至太尉、长沙郡公,堪称传奇。

陶侃死后,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他的17个儿子中不少人非正常离世,幸得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未受牵连,曾任武昌太守维系着家族荣光。但到了其父亲一代,陶家已渐趋式微。

陶渊明28岁时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此后又历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直至40岁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80余天便挂冠而去。在这13年的半隐半仕生涯中,因不满官场黑暗,他曾三四次任职仅数月便毅然辞职归家。

这位后世眼中的隐逸宗师,年轻时胸怀“猛志”。他心中的偶像是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陶侃以寒士之身奋斗成匡扶社稷的元勋,孟嘉虽官职不高却德高望重。陶渊明也曾渴望入仕建功,先后依附东晋最有权势的桓玄与刘裕。若只为功名钻营,他未必不能身居高位,但这位有人格理想的诗人,在察觉二人心术不正后便托故辞职。

彭泽挂冠后,朝廷曾以著作郎之职征召,陶渊明坚辞不受;江州刺史檀道济携酒肉登门慰问,请他出仕。尽管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还是一口拒绝,甚至连慰问品都不收。可见渊明先生真是一位固穷持节的君子。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这是渊明先生的自述。在40岁之前,陶渊明的内心一直在隐与仕之间挣扎。如果说年轻时还想有一番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养家糊口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因此偶有合适的官职他就去应聘。每当官场不顺心时,他总忍不住想起亲人、故园。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诗句,表达自己对官场的不屑一顾和对故园的深深眷恋。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发出了“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灵魂拷问,“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等诗句也表现了他挂冠后将要回家的愉快心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先生的《归园田居·其一》,展现了园田居榆柳成荫,桃李芬芳,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乡村画面,勾画出桃花源式的故园美景,表现出极其恬静的田园境界。他寄心于山川草木之中,投身于草屋农田之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即使身居陋室,箪食瓢饮,却清贫又快乐。

陶渊明现存诗125首、散文辞赋12篇,后人为其编纂《陶渊明集》,其中《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最为后世传诵。

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以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闲适淡泊、情系田园的情怀。诗中的“心远”“悠然”“真意”三个词可称诗眼。为什么身居闹市,而没有车马的喧嚣?因为“心远”,心中远离世俗。采菊东篱时,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因为风景优美心情闲适才有“悠然”的感觉。什么是“真意”?只有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悟到人生的真谛,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怀揣闲适平淡心情的诗人居住在人来人往的闹市,由于内心远离市俗,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嚣。劳动之余,饮酒之后,采菊东篱,美丽的南山映入眼帘。鸟儿结伴飞来,傍晚的景色更加绚丽多彩。人生的真谛往往蕴含在平凡的生活中。《饮酒》没有写一个“酒”字,却表达了作者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归园田居》五首是与《饮酒》诗题材、意境相近的田园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描写了田园风光美好动人,农村生活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幽静,诗人的恬淡心境。“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农耕生活的体验,洋溢着诗人的愉快心情。“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写出离开山泽当官后,如今能在山林野外尽情地游览的心情。诗人坚定了回归的决心。“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诗人劳动归来,路过清澈的山涧,顺便洗洗脚,表现一种欣然自得之情。渊明先生的田园诗语言明朗清晰,质朴无华,画面和谐,意境高远,如清泉潺潺,流淌在时光的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富有哲理的田园画卷。

诗歌源于生活。渊明先生的60多首田园诗中,充满了对田园风光与劳动场景的细腻描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月亮初上,诗人像老农一样,扛着锄头,披着月光,沿着羊肠小道,走回自家的草屋。“时复墟中曲,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忙着在田里劳作,相逢邻里,说的都是桑麻长势等农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将老宅田园的乡风民俗、人间烟火刻画得淋漓尽致。

《桃花源记》是渊明先生最有影响力的一篇代表作。他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社会制度和生活的向往。30多年前的仲春时节,怀着对渊明先生的仰慕和对桃花源的神往,我随几位文友一道探访过康王谷。相传康王谷便是《桃花源记》创作的原型地。当时这里尚未开发,我们沿着桃花溪,踏着石阶顺流而上。一路青山叠翠,田园如画,桃李芬芳,引人入胜。谷口最窄处仅十余米,忽峰回路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山里有八九个自然村落,还有康姓后人。传说战国时期楚王后裔为避秦乱而藏身此地,原名庐山垄,后改为康王谷。

陶渊明以一颗恬淡之心,一支灵秀之笔,将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然山水的空灵、人生哲思的深邃熔铸于诗文之中。他的诗,是对世俗的超脱,是对本真的坚守,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吟唱。这份跨越千年的诗意,至今仍在滋养着每个渴望心灵归处的灵魂。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