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九江大堤4-5号闸口溃决,50余米宽的决口处浊浪滔天。李好军率122名官兵从河北紧急飞赴九江,筑起堵口防线;27年后,63岁已退休的他重返九江,看着当年的抗洪战场变了模样,眼中满是欣慰,那段与洪魔较量的岁月,早已刻进他的生命,也成了他后来教书育人时最动人的教材。
紧急驰援九江,2小时奔赴机场
1998年8月8日中午,周六的石家庄阳光正好。家离部队30公里的李好军,正陪着年幼的孩子,突然接到部队通知:“下午准备执行任务,具体不详。”他没多问,把孩子托付好,打出租车火速赶回部队。
当日16时,命令明确:“两小时内赶到石家庄军用机场,坐飞机奔赴九江抗洪!”彼时的李好军和战友们,还不清楚九江决口的严重程度,只知道“这是紧急任务”。“到了九江,我们先住在宾馆,领导们连夜去大坝察看现场。”李好军记得,当时江西省委、九江市委的指示很明确:“你们是紧急调来的技术分队,要迅速封堵缺口!”这份信任,让他和战友们瞬间感受到肩上的重量,他们是来“啃硬骨头”的。
23小时连轴转,手绑安全绳插钢管
第一次踏上九江大堤,李好军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50余米宽的决口下一片汪洋,几艘载重船只沉下去仍挡不住洪水,周边区域全被淹没。“心情特别焦急,跟九江人民一样,就想赶紧把口子堵上。”可现实难题不少,部队里三分之二是北方兵,大多不会游泳;江水汹涌澎湃,钢管根本插不下去;紧急调来的钢管长短不一,长的十多米够不着打桩,短的得现场拼接。更危险的是,坝头随时可能塌方,站在上面“每一秒都有风险”。
“先保堤头,不能让决口再扩大!”李好军和战友们定下第一步方案。他们给前排作业的战士身上绑上背包绳,身后两人拽着,组成“安全防线”,战士们顶着塌方风险,在决口两侧插钢管、打桩,一排接一排推进。“8时许开始干,三个多小时后,堤头总算稳住了。”
接下来的堵口更艰难。流速太快,钢管插不进,战士们就三人一组,抬着80多斤重的重型工具往下砸;钢管不够长,就现场紧急拼接。高温也成了“敌人”,九江大堤上温度超40℃,7名战士中暑晕倒,喝口藿香正气水、歇会儿又冲上去;有战士扶钢管时,小手指头被砸掉一截,鲜血淋漓,简单处理后继续干,没人喊苦喊累。
“我们从9日8时许,一直干到10日7时,23小时没下堤,饭在大堤上吃,累了就靠在大堤上歇会儿。”李好军说,最终,他们打下的钢管框架牢牢锁住决口,九江决口的“口子”终于被他们堵上了。
8月14日,九江大堤刚加固完,李好军和战友们又接到命令:“湖北洪湖告急,紧急赶赴!”他们连夜坐飞机转赴洪湖,继续坚守防汛一线。
旧地换新颜,精神永流传
在李好军心中,九江是他的“第二故乡”。27年来,他常跟人提起九江,转业到大学后,他成了“抗洪精神宣讲员”,给学生们讲九江抗洪的故事,讲“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把人民利益放前面”的道理。“那段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想着‘要像当年堵决口一样,把事干扎实’。”
2024年,李好军再次踏上九江的土地。看着当年的抗洪战场变了模样,曾经的汪洋区域如今繁华热闹,他满是感慨:“太惊讶了!完全认不出当年的样子,九江变化太大了,真心为九江人民高兴!”
采访最后,李好军说出了心底的祝福:“衷心希望九江市越建越好,祝福九江全市人民幸福安康!”而他与战友们在1998年用热血铸就的抗洪精神,也像九江大堤一样,历经岁月仍坚不可摧,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递下去。
(编导:刘新乐 陈姗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文 程鹏/摄 邓晨瑞/视频制作)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