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家丨梅秋荣:洪水中3次转移13位五保老人

8月20日 14时 阅读 29645


  1998年那场洪水中,原九江县江洲镇敬老院院长梅秋荣的身影,始终与13位五保老人的生命紧紧相连。这位当时45岁的女共产党员3次生死转移,在汹涌江水中筑起一道“护老防线”,让“舍小家、顾大家”的誓言,在洪涛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溃堤后紧急带老人转移

  1998年8月4日21时15分,江洲镇堤坝在连续多日的高水位浸泡后轰然溃堤。江水如脱缰野马,直逼10公里外的敬老院。刚转移完院内财产、累得沾床就想睡的梅秋荣,被外面的嘈杂声惊醒——“决口了!”她顾不上揉眼睛,抓起手电筒就往老人宿舍跑。院里13位老人,最小的59岁,最大的85岁,大多耳聋、肢残或痴呆。叫醒他们已属不易,老人们还乱作一团:有的抱着旧衣服不肯放,有的攥着家具喊“不走”。梅秋荣急得手心冒汗,声音却稳得像定海神针:“东西冲没了能再买,人安全才最重要!只要我在,你们就能活!”

  她迅速分工:让行动方便的老人互相搀扶,自己则背起85岁的胡桃香老人,带头往镇兽医站转移。来来回回十多趟,等把所有老人和急需物品都转移完,她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凉得发僵。可想到老人们得有菜吃,她又摸黑钻进地里,往返十余次摘回冬瓜、南瓜和辣椒。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洪水已漫过膝盖,她才瘫坐在兽医站的墙角,喘着粗气看天。

背着老人第二次转移

  兽医站的房基因洪水浸泡下沉了一米多,墙皮簌簌往下掉,随时可能倒塌。梅秋荣不敢耽误,又带着老人们开始第二次转移——目的地是500余米外、地势较高的村民杨开美家。

  过膝的洪水冰凉刺骨,她背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每一步都要避开水下的杂物。一趟、两趟……等把13位老人都安置好,又回头搬第一次转移的粮食、锅碗瓢盆时,37℃的高温已把她烤得头晕眼花。连续奔忙17个小时的她,双腿像灌了铅,真想倒在地上睡过去。可一想到老人们一天没吃饭,她又撑着站起来生火做饭。这时她才发现,双脚磨出的四五个血泡早已破了,汗水浸过伤口,疼得她直咧嘴。

  间隙里,她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小家:在镇政府忙防汛的丈夫,自汛期就没回过家,现在不知在哪;年迈的婆婆、母亲,是否安全转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却赶紧抹掉,笑着对忧心的老人说:“党和政府肯定会管我们,咱们先好好休息,养足精神!”

第三次转移终至安全地

  8月6日上午,江水还在涨,杨开美家的楼房也渐渐不安全。梅秋荣四处奔波,终于找到一艘愿意帮忙的货轮。可江面风大浪急,楼房周围又满是电线和树木,货轮根本靠不近。她急中生智,找来两条长梯搭在水中的路板上,架起一道晃晃悠悠的“生命跳板”——跳板下就是汹涌的江水,稍不留神就会落水。

  “我先来!”她背起一位老人,踩着跳板慢慢挪动,跳板在浪里晃得厉害,她的手紧紧抓着梯杆,脚不敢有半点偏差。乡亲们在一旁扶着梯杆帮忙,她一趟又一趟,把13位老人挨个送上货轮。货轮颠簸三个小时到达九江石化码头,可码头被洪水破坏,只能换乘小舟。她又弯下腰,把老人一个个从货轮背到小舟上。

  8月6日下午,浔阳区和原九江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赶到,将老人们转移到九江市医专安置点;7日,又转到柴桑区(原九江县)福利院。经辗转百里、三次转移后,13位老人终于有了安稳的家。不久,连日劳累的梅秋荣病倒了,老人们总念叨:“没有梅院长,就没有我们这13条命啊!”

  如今,江新洲的江水早已退去,但梅秋荣背着老人踏过跳板的身影,永远刻在了九江抗洪的记忆里——那是一名共产党员用行动写下的承诺,是洪涛中最温暖的“生命守护”。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