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后再忆九江抗洪,邱在文的声音仍带着几分激动。这位当年红军团“坚守英雄连”的指导员,作为“十八勇士”之一,在1998年那个夏天,与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洪魔的铜墙铁壁。如今,他仍常回到九江大堤,将那段生死与共的记忆,化作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十八勇士”的生死两小时
1998年8月7日,九江大堤4-5号闸口溃决,九江百姓的安危悬于一线。时任“坚守英雄连”指导员的邱在文,率队作为全团第一梯队奔赴决口现场,开启了连续6天5夜的鏖战,最终实现了大堤的顺利合龙。
“所谓勇士,就是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邱在文清晰记得,8月12日是堵口关键期,指挥部下达死命令:“傍晚前必须堵住决口!”部队迅速组建18人突击队,邱在文与17名战友一同入选。当日10时,“十八勇士”纵身跳入江水。当决口推进到最后3米时,险情骤增,刚筑起的临时堤坝眼看就要垮塌。“快点!坚持!”邱在文拼命呐喊,他知道,只有让岸上战友抛投物资的速度超过水流速度,才能守住防线。
危急时刻,“十八勇士”手牵手、背靠背,牢牢架起四道“人桩”。江水漫过胸口,浪头一次次拍得他们站不稳,却没人松手。“我们咬着牙扛了两个小时,直到18时30分,大堤终于成功合龙!”那天晚上,面对央视记者“如何看待生死”的提问,邱在文的回答质朴却坚定:“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堵上缺口,让中央领导少份牵挂,让九江人民少点损失。我们扛的是全国人民的重托,捍卫的是祖国的万里长城。”
九江人民是靠山,这份感动忘不了
这些年,邱在文总爱回九江看看,有时甚至独自悄悄前往九江大堤,因为这份牵挂,源于抗洪时九江百姓给予的温暖。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邱在文的记忆里,满是九江百姓的拥军身影:孩子拿出压岁钱,退休工人捐出养老金,下岗工人挤出生活费,给战士们买日用品、送绿豆汤和鸡蛋;18名下岗女工组成拥军服务队,每天给战士们做饭、洗衣、缝补衣服;就连经济不景气的九江麻纺厂的工人们也自发筹资,给他们添置电风扇。
“休整时,九江人民常来慰问,帮我们缝补磨破的迷彩服。”这些细节,邱在文记了27年,“九江人这份血浓于水的情感,是我后来工作生活的精神力量。”抗洪十周年时,他独自坐在九江大堤上,静静回忆那段岁月;孩子上三年级时,他带着家人故地重游,把抗洪故事讲给下一代听;抗洪二十周年时,他写下文章,记录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九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我来说都特别亲切。”
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抗洪精神的最好传承
如今,邱在文仍在践行着抗洪精神的传承。“对年轻人来说,弘扬抗洪精神不用喊口号,关键是把党性放在心里,干好本职工作。”邱在文坦言,自己始终以当年抗洪时的拼劲面对每一份任务,也常把这段经历讲给身边人听,“只要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就是对伟大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
如今,九江正在加快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邱在文由衷祝愿:“希望九江越来越好,九江人民永远幸福安康。”而他与“十八勇士”的故事,也将和九江大堤一起,成为这座城市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编导:刘新乐 陈姗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文 程鹏/摄 都晓辉/视频制作)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