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洗晒旧事

8月21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522

洗晒旧事

■ 蔡水琴

外出游玩时,总能在竹林小溪边或小桥流水下,看到青石洗衣板,偶尔还能巧遇两三妇人在石板上洗衣服。看到她们,我就想起了儿时洗晒衣服的情景。记得那时,爸妈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顾及家务琐事。于是,家里洗衣服的任务基本上都是大姐承担。大姐当时也就十五六岁,个子不高,瘦瘦的。每次洗衣服,她一手抱着洗衣板,一手挎着一大篮子衣服去湖里洗。因为太累,她有时候想偷懒用家里自来水洗。每当这时,母亲就会说大姐浪费。我记得母亲说:“别人都能到湖里去洗,你就不能去呀!”大姐只得硬着头皮去湖里洗衣服。

有一次在湖里洗床单,大姐把床单往湖里一甩,就像渔民撒网一样,把整个床单平铺在湖面上了。床单上的印花被浸湿后特别鲜艳,大姐一愣神,便忘了抓住床单一角,床单顺着水流飘往湖中心。大姐赶紧用棒槌往回捞,够不着又不敢下水,急得要命。要是没了床单,回家肯定要挨骂的。当时有个小伙子刚好在湖里划水,见大姐着急,三两下就把床单帮忙捞了上来。事后大姐连连向小伙道谢。还有一回,小妹不知跟谁去湖边洗衣服。湖边青苔湿滑,小妹一不小心滑到湖里去了。幸亏隔壁的阿姨眼疾手快,用棒槌把她拽了上来。

那时洗完衣服回来,有时是阴天,没有太阳,又想衣服早点干,大妹就拎着湿衣服到邻居杨姨家,借用她家洗衣机甩干。这样,衣服第二天基本上都晾干了。

遇到天气好,我也会去洗被单和衣服。赶早点去,就能占个好位子,把洗衣板往湖边上一放,再拿块小石头垫好洗衣板,便可以洗了。要是衣服厚,搓不动,我就用木棒槌使劲捶。梆梆直响,卖力得很。我最喜欢跟邻居春香姐一起去湖边洗衣服,她比我大两岁,非常能干。我每次都挨在她旁边,看着她把衣服在洗衣板上搓来搓去,在水里摆摆甩甩,又用木棒槌捶捶打打,整个身子也跟着节奏摆动,看起来流畅又好看。最后,她用力一甩,将衣服铺开在湖面上,仔细检查是否洗干净了,再用力拧紧衣服挤干水,抖开叠好放在篮子里。春香姐动作利索,很快就能把一篮子衣服洗好,然后就帮我洗衣服。我们一起洗完回家后,她还帮着我晾晒。如果洗的是被套或床单,她会用米汤浆一下,搭在竹篙上,再用衣叉杆举到屋顶上去晒。

晚上睡着干净的被单和床单,一股阳光和米浆的味道迎面扑来,焦焦的、硬硬的、淡淡的、香香的,别提多舒服了。

那时,家里的竹篙有五六根,非常光滑,有粗有细,粗的有吃饭的小碗口那么粗,大约长七八米。每当大晴天家里洗衣晒被的时候,这些竹篙就派上了大大的用场。

我家和堂叔家是前后相邻的两个独院。堂叔家在前,院子非常宽大。我家在后面,院子小得多。晾晒地方不够的时候,母亲就会来到堂叔家的院子里,把竹子做的三角架立在院子中间,长长的两根粗竹篙一头交叉搭在三角架上,另一头搭在院子的围墙上。这两根长长的粗竹篙上足足可以晒上五六床被子。

我家院子前后屋顶的房瓦上,常年挂着几根细长的竹篙。拆洗的衣物晾晒在院子上空时,这些衣物便会随风飘扬,一下子就晒干了。裤子、袜子之类的衣物不能晒那么高,只能晾晒在自家屋檐下拉的废弃电线上。有时偷懒,我们便直接将尼龙袜子、毛线手套等小件往上一甩,粘连在粗糙的红砖墙壁上,方便省事,干得还快。

那时堂叔家的院子里还有一个平台,谁家想晒衣物都得早早去占个位子,否则等太阳出来就挤不进去了。堂婶人特别好,总是让别人家先晒。别人不好意思,堂婶就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方便,想晒随时可以晒,不急这一下儿。”

现在,洗衣机和烘干机解决了人们洗衣晒衣的辛劳与麻烦。我们家虽然更新换代了好几台洗衣机,但我还是特意在阳台砌了一个带搓衣板的洗衣池,木棒槌依旧摆放在水池旁边。清洗毛巾时,我总爱搓一搓、捶一捶,还喜欢端着一盆洗干净的衣服到顶楼大平台去晾晒,上上下下,忙忙碌碌,不亦乐乎。

前些日子,和家人们聊起这些往事时,大姐绘声绘色地学着母亲的语气,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如今回想这些曾经的旧事,哪还记得辛苦,只有当时的欢乐留在大家的记忆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