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我亲历的九江和平解放

8月21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29497

我亲历的九江和平解放

■ 何 侃

1949年3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四野战军,陆续抵达长江北岸。百万雄师虎视江南,蓄势待发。九江是座千年古城,又是江西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为保证这座古城不被战火蹂躏,前线指挥部决定实施“挤脓包”战略,迫使国民党军队弃守。我人民解放军作了周密部署:东线由第二野战军第4、5兵团占领安徽宿松、望江、安庆一线阵地,准备突击湖口至彭泽一线的长江北岸。西线由第4野战军15兵团占领湖北黄梅、广济一带渡口,准备突击北岸一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驻九江的国民党军政机构和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已成惊弓之鸟,望风而逃。国民党在九江最后的残余军事力量,只剩下九江县长曾庆麟和警察局长胡剑平所率部属。

1949年5月15日晚,这一行百余人离开九江城,逃至黄老门车站,被一网打尽,做了阶下囚。中国农工民主党是民主党中一个唯一拥有自己武装力量的政党。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之时,便提出了解放中华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九江解放后,九江农工党的武装力量,归编为人民解放军的两个营,参与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斗争。

1949年5月19日,《人民日报》《东北日报》在头版报道“我军17日解放九江”。九江解放时,我才4岁多,正在儒励小学上幼稚园。有天清晨起来,和祖父走出家门,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滨江路上满是军队,这些士兵有躺着的,有坐着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不知这支队伍什么时候到来的,居然一点动静也没有。当时我年幼,不明白眼前的场景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只记得祖父轻轻说了句:“真是仁义之师啊!”

一位黑脸膛的士兵坐在地上休息,怀里抱着一杆枪。他朝我笑笑,露出一口白牙,点头招呼我到他身旁去。我怯生生地走过去,他又示意让我摸摸他怀中的枪。我的手刚一搭上枪管,就像火烙般赶紧缩回。士兵们都哄笑起来,我吓得赶紧跑回祖父的身边。当时,我心中一直有个谜团,这支部队究竟是解放军的哪支部队?解放九江的二野部队是1949年5月17日由东门进城的。后来翻看一些资料,得知这支半夜进城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156师468团。他们是在九江解放几天后,由湖北黄梅小池口渡江来到九江的。我的一个姑表叔住在黄梅,当时他就是送解放军过江的船工之一。他说,那天是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949年5月21日。5月19日,翟寿亭政委奉命率部南下。四野156师468团在政委周建中的率领下于21日进驻九江,会同28日到达的南下干部工作团一起接管九江。30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统一领导九江接管事宜。不久,由校园开始,一首《解放区的天》传唱九江城的大街小巷。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伊咳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伊咳呀嗨……”歌声透出九江人民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喜悦感。

九江是江西省第一个获得解放的中等城市。解放后的九江,成为解放军南下的重要通道。先后经过九江运送的干部有4000余人,部队11590人,弹药、被服43.5吨,大炮40门及其他军用物资2112吨,遣送过往散兵及流亡学生、难民共1893人,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